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这是一个快餐的时代,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这是一个短、平、快的时代,这是一个插科打诨的时代,这还是一个信手拈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的人们正在变得越来越缺乏耐性,人们正在无边的网络黏性里无力自拔,也正在被巨大的信息旋涡所吞噬。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15日,注定要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浓重的一笔。这一天,当人们都在关注每个人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时,贾平凹、慕容雪村等"50位中国作家讨百度书"让人们开始关注另一个权利——数字版权或网络版权。尽管这不是法律概念,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称谓了。随后的媒体关注、网友评论、双方辩论,似乎已经远远超过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主题了。随后,文著协被大家公推为维权同盟的盟主,组织发起成立"出版界反百度侵权同盟",推选谈判代表。3月24日,  相似文献   

3.
文艺将军李双江十五岁的儿子打人,引发人们强烈的情绪性反应。人们把自己对于社会等级固化、特权横行等严重社会问题的焦虑,投射到这一事件上。不过,这一事件让人们思考的最为直接的问题还是:精英的教育为什么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4.
扈楠 《传媒观察》2011,(7):29-31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这一概念缘自英国。20世纪30年代,随着广播、报纸、电影等大众传媒日趋活跃,随之产生的流行文化和价值观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的有悖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内容,开始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旨在通过倡导开展对公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震惊世界,人们在悲伤、难过的同时,总会抽出时间坐到电视机前关注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情况。演播室里的主持人与身处四川灾区记者的现场连线成为人们最直接最迅速地了解灾区情况的方式之一。不论是在废墟上、帐篷里,还是在救人现场、指挥现场,都会有记者手拿话筒将现场的情况或第一时间了解到的信息告诉给亿万观众,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抗震救灾的信息需求。这也让人们更关注现场报道这一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许多国家的人们最开心的日子之一,因为这一天是闻名世界的“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尽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哄骗、取笑、愚弄别人。而且,不管这样做之后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人们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现在这一节日也开始在我们中国流行,尤其是在大学生中间。愚人节又称万愚节,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认为愚人节起源于法国。  相似文献   

7.
激烈的电视竞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带给人们快乐和享受。但是,在收视压力下,一些电视节目出现了庸俗、媚俗、低俗现象,这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媒体之责     
《青年记者》2012,(22):8
耳目喉舌、意见领袖、观点平台、沟通桥梁、顶天立地……这是人们对新闻媒体责任的形象描述。今天,人们对媒体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媒体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众多渠道中,人们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有事找媒体成了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不仅包括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在"视、听、形象、触觉"方面也极大满足着人们接受资讯的需求,而且让人们有机会、有办法在这一平台上变"受众"为"主角",向"一家独大"的传统媒体发起挑战。在这一挑战中,摄像机与照相机,便是人们(包括媒体)广泛使用的、不可...  相似文献   

10.
当“创新”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熟稔地挂在嘴边的时候,内容与形式的冲突便凸现出来。人们的习惯思维是,内容决定形式,无论什么创新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是水中花、雾中月,徒有虚表而已。这没错。内容与形式这对姐妹,“内容”永远是老大,“形式”永远必须为“内容”服务。这其中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人们常常容易忽略的  相似文献   

11.
报刊广告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传播媒介,其导致人们许多观念发生变化,而《大公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广告清晰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天津人社会生活之演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广告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传播西方物质文明与文化知识、培养人们良好价值观念与社会风尚、激发人们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广告中所宣扬的追求享乐主义等思想亦破坏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不会忘记四年前中国历史上的不平凡时刻,香港回归这一盛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却的一页;而1997年对于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的全体教职工来说还有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这一年的2月,学院来了建院以来的首任院长,他在人们的猜测、怀疑、企盼中到来,在人们的惊喜、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兴趣爱好来向人们提供基于算法的精准推送是如今很多媒体的传播机制,智能化、个性化、私人定制等使得人们陷入"信息茧房"的效应中。这使得人们变得更加自信,即过度自信或者盲目自信,从而对人们日常生活、文化行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应对"信息茧房",应建构"人行道"模式,増加信息偶遇的机会。当然,这同时需要人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来自运营商的努力,二者共同应对因为信息消费而产生的存在于个性化和公共性之间的差异平衡的问题,提高信息之间"碰面"的可能性,并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拓展信息获取范围,塑造认知的"广角"。  相似文献   

14.
人生会与他人、它事、它物发生种种难以解释的巧合,于是人们就会把这冥冥中的巧合统称为"缘分".然而,仔细想一下,这"缘分"并不仅仅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其背后其实也能找出必然的因素:往往源于人们内在的对某种执著和坚持.正是在这内因的牵引下,才会发生看似不可思议的巧合."内因外缘",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获得信息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媒体多元化程度加深,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往往一条新闻,会有许多不同的媒体同时发布出来,当选择范围逐步扩大时,人们便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报道角度独特、新颖的新闻媒介,这对于媒体本身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新闻敏感以及新闻敏感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新闻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原因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日趋明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人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重大影响。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这是重新点燃烽火的年代,自"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人们意气风发,被长期压抑的心中怒火爆发出新的火花,这新的火花照亮祖国的大地,在大地上人们高歌猛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阶段,"汽车文化"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汽车的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加快社会活动节奏,而且正在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成为现代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势.拥有"伴侣媒介"之称的广播在这一新兴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声音是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传播形式,广播正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特长,为汽车一族营造着良好的驾驶氛围,提供及时的资讯信息.  相似文献   

19.
王冬冬 《青年记者》2016,(16):71-72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历史总是以某种相似性让人们在恍然间浸入轮回之中.18世纪中叶前后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激荡着新的社会变革.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重构了社会秩序,信仰与怀疑、希望与失望交织在一起,人们在各样事物面前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忽然间一无所有的失落感.那是一段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更替的风云际会,冬与春的撞击让曾经稳固的动摇起来,让曾经清晰的模糊起来.新的生产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中同样隐藏着陷阱.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形势下,新型的"全媒体"顺应而生。它集媒介多样化、途径广泛化于一体,开创了现代传媒业的新纪元。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媒体"这一新兴词汇也渐渐开始被人们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