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荃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4):345-348
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学校数量、项目设置与总体布局、运动成绩等为切入点,对2010年教育部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申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评审前后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并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就"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20个高校专家教授和20名优秀教练员访谈,以及对江苏省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选拔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现实高校运动队的招生情况与国家教委创办高水平运动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并提出改善现状的三条途经。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网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管理模式和组建的论述,说明在大学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网是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竞技体育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为建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卢玲 《四川体育科学》2002,(1):83-84,86
通过对上海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体系、运动模式、培养体制、教练员及运动员现状的调查研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不足,并提出建议,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回顾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目前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执教能力参差不齐;教育系统自身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动力不足;高水平运动队缺少体育科研队伍的支持,比赛机会少,经费紧张;体育场地设施不配套;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突出。建议:重视教练员的培养;制定高水平运动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建立多层次的全国联赛体系;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正确处理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高校依靠自身力量办队为主,生源主要集中于普通高中的应届体育尖子毕业生,运动等级以一、二级为主,项目布局上存在着"热门"普及项目比较集中,"冷门"项目开设较少,缺乏竞争的局面;教练员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不少教练员自身过去缺乏从事运动训练、比赛的经历;组织训练高水平运动员(队)的经验不足;指挥比赛经验匮乏,很难适应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运动队内部管理体制通过领队实行"三师"和"三线"直至运动员班委的管理体制,形成了较完整的单块管理网络。  相似文献   

7.
<正> 在当前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中,为了满足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培养后备人才与作贡献的要求,出现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试图建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一条龙体制,把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国家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将业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内容,将体校训练与学校培养结合起来,并要求学校运动队队员能够承担参加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对策。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发展布局不合理、高水平专职教练员缺乏、体教结合意识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合理的长期规划;学校提高教练员的专职化水平,建立高水平科研团队,树立体教结合观念,为竞技运动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从高校体教结合的目标及观念的转变和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形式与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实行灵活多样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业余训练培养体系及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促进校园竞赛的开展是解决羽毛球业余训练"体教结合"的有力保障。通过体教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青少年羽毛球训练新体系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0.
以心理学、管理学、体育统计学等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南京市10所高校18支高水平运动队作为研究的调查对象,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群体凝聚力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5大类,按照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是团队因子、教练因子、队员因子、训练因子、支持因子。提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群体凝聚力的提升策略:注重团队文化打造、强化教练员综合执教素养、提升运动员的团队归属感、针对队伍类型和实际情况优化训练体系,并从内外机制上加大对运动队的全方位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篮球后备人才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利用江苏省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使江苏省篮球后备人才业余训练体制进一步科学化、先进化,探索一种适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体教结合"的模式,为省队、国家队、国内外高水平的俱乐部队输送现代型人才是我们的研究目标.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体教结合)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和培养制度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我省大学生田径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场馆设施、训练与管理体制、教练员与运动员等情况进行了剖析,探求更加适合我省大学生田径竞赛、训练、管理体制的发展道路,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大学生田径运动队训练与竞技人才培养体制,并提出我省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理应承担起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重任,以满足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水平运动队进入高校,同时给高校注入了体育文化活力,有利于高校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以省队校办模式,建设南工大江苏垒球队实践,认为充分体现了体教结合优势,解决了运动员读训矛盾,促进了运动员全面发展;高校通过承办赛事,扩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学校美誉度;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进行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具有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和条件,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为竞技体育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和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田家炳中学乒乓球队参加全国和江苏省比赛取得成绩发现:苏州市田家炳中学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在管理方式、读书与训练、传统与创新、社会支持、生源与升学五个方面进行贯彻和实施,使乒乓球项目在学校里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展;取得的成绩也说明:田家炳中学"体教结合"以后的成绩是不错的、管理是有效的、开展模式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田家炳中学乒乓球队参加全国和江苏省比赛取得成绩发现:苏州市田家炳中学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在管理方式、读书与训练、传统与创新、社会支持、生源与升学五个方面进行贯彻和实施,使乒乓球项目在学校里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展,取得的成绩也说明:田家炳中学“体教结合”以后的成绩是不错的、管理是有效的、开展模式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法,对在第8届全国大运会上获得"校长杯"的5所高校,从办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到的组织与领导、运动队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以及条件保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指出了其共性特征:争取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学校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门组织机构;在项目设置上基本都有所侧重,而且大都结合了该校在某一项目上的传统特色;严格招生管理,力争优秀生源;学籍管理方面制定了相应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规定,运动员的学习多采取插入普通班的方式来进行,而未进行单独编班,考试采用统一命题的方式来进行,确保学习质量;重大比赛可按比赛级别、成绩予以奖励加分;教练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各项目队训练场馆拥有专门的使用权;有稳定的年度经费预算,基本能够保障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并对学校领导层认识不够统一、生源问题、学训矛盾、运动员训练动机不足、比赛偏少等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团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新理念——运动队团队文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团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攀登技术高峰,为校为国争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共有价值观;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提高技术水平和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知识双赢的目标定位;具有“软”约束力的群体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分析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教育与体育体制的分离,训练经费不足,教练员既从事体育教学又从事业余训练而致负担过重,运动员的先天不足、就业困难与体育科研力量薄弱等影响因素,并指出只有发挥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系统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使竞技体育院校化,解决引进和培养优秀教练员等问题,才能加速推进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水平,并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校应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访问调查法,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业余训练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业余训练向高水平竞技训练方向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竞技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管理模式,走教体结合的道路,逐步把发展竞技体育的中心引入高校,是我国今后培养高级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