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恋”是人们形而下的情感经年累月凝固成一种形而上的情结,即对“精神家园”的呼唤,尤其对文化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灵魂的归宿。本文欲从恋“祖”——通过对祖辈们可歌可泣往事的赞美、恋“吃”——通过对饥饿年代里人们为了“吃”而产生的一系列非正常人行为的披露、恋“俗”——通过对故土民风民俗的回忆这三方面来解读莫言作品中的乡恋情结,力求从对故土的回忆中寻找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尽而变为一种超越的力量,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Milkman是美国黑人女作家Toni Morrison 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里的主人公.本文探讨Milkman是如何在南行寻宝的过程中从一个没有生活目标,找不到生活乐趣,找不到自我,对黑人民族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向往白人生活和白人世界的黑人成长为一个思想成熟,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黑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3.
黑人音乐爵士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灵魂,是黑人音乐与欧洲白人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对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影响。本文尝试从莫里森小说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分析其作品的写作意图和创作手法,进而揭示其通过文学创作为黑人民族在白人主流社会中重构黑人文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着力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自身文化价值的扭曲和瓦解。她早期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分别展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和秀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意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黑人女性只有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5.
我国56个民族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共有 56个民族。这些民族的名称来源相当复杂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源于民族的风俗文化基诺族 “基”指的是“舅舅” ,“诺”是“后边、后人”之意 ,“基诺”即“舅舅家的人”或“跟在舅舅后边” ,引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 ,汉语意为“白人”。其来源 ,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 ;一说其崇尚白色 ,以白为贵。普米族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自称 ,云南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 ,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 ,都是白人的…  相似文献   

6.
恋物(英:Sexual fetishism),即以某些特定的无生命物体或人体部位作为恋爱对象。名哲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更是将男性恋物归因于童年时期由焦虑造成的创伤。在现代来说,“恋物”突出表现为两方面:性兴奋和条件作用的关系。后的存在则比前要普遍得多,“恋物”本身只是一种对于物质的依赖和痴迷,从—个侧面暴露出现代人的脆弱和恐慌。“恋物”更多的是一种情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天堂》中鲁比镇老一代与年轻一代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困惑和不同态度,揭示作者莫里森对继承与发展黑人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黑人既要接受白人社会的发展和白人文化,又不能抛弃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打破隔绝,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继承和发展黑人民族文化,黑人民族才能建立天堂,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9.
周颖南先生为新加坡著名华人企业家、美食家、艺术鉴赏家及著名作家,人称“一手算盘一手笔”,以商养文,颇有建树。《南国声华》为其创作四十多年来的作品精选集,本文拟从该书行文的真切质朴以及书中大量引文的巧妙穿插等两大写作特色展开评述,探寻这位“海外奇人”的爱国、恋乡、钟情民族文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其创作的多部作品里,休斯探索了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阴影笼罩之下民族文化的解放、复兴之路。这与倡导解构西方文化霸权、弘扬第三世界民族文化和主张多元文化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休斯与后殖民主义理论都持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分强弱大小、平等交流、共存发展的多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过程和主要的特征,其中蕴含着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要求,即恢复人作为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倡导先进的消费理念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逐渐进入商品过剩的市场经济时代,日益显露消费社会的文化症候,消费者心理,逐渐出现由遵从商品拜物教到膜拜广告能指符号的拜物教的转向,广告传播的逻辑出现了新动态。当前消费社会广告传播新逻辑主要具有三大特征:以推销身份和欲望为广告传播动力的逻辑;以制造虚幻的类像为广告传播符号的生产逻辑;以生产能指符号为广告传播编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周晓晓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3):36-38,41
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发展形式以及商品拜物教的内涵和本质的分析,得知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在来源、性质以及和商品经济的关系三个方面存在不同,从而得出“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反文化。因为文化工业的根本目的也与生产领域的目的一样,最终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目的的。所以,商业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消费者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教徒。  相似文献   

15.
商品是拜物教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奥秘。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建构了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物化”理论与“符号拜物教”理论,其实质仍然是拜物教性质的,需要加以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更为广阔的理论意蕴——在实践哲学层面的“未来预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阐发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詹姆逊把生产方式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他从事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客观地、公正地评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他把锋利的解剖刀插入后现代主义内部,透过繁华的表象看到其本质特征:商品拜物教对传统文化的侵蚀;集体生产方式被打破,使得统一、完整的社会被碎片化、零散化的现实所替代;文化的批判功能和精神先导作用的丧失.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代消费社会的出现,大众消费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转型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研究最为重要与复杂的问题之一。当代大众传播与大众消费之间关系紧密,正是由于这一紧密关系促使大众消费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进而促进了商品拜物教、幸福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等级等四个方面的当代文化观念转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得以完整阐述的。它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其根源便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从欲望出发对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两人在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起源和破除的可能性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本来是人创造的产物,创造它的目的是要它为人服务,然而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它却反过来控制人、支配人和统治人。科技的巨大功能使人们产生了"科技无所不能"的神秘感觉,在心理上形成了类似宗教崇拜一样的知觉状态,这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所特有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现象。科技商品拜物教在实质上是科技商品作为"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看,它既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价值规定,而是来源于生产科技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和科技知识作为商品时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作为阿多诺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与创建者的个人经历存在紧密联系。而在内容上,这一理论蕴含着对于商品拜物教和技术的双重批判,最终揭示出了"文化工业"对人们实行双重统治的本质。此外,阿多诺还初步指出了摆脱此类统治的路径,可惜由于论述不够明晰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总之,该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面纱,对于推动人类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