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闻报>后于<申报>21年创办,却能与之齐名,在销量上后采居上,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作者以新、申两报的竞争这一层面为出发点,从<新闻报>的经营管理分析其"受众即市场"受众观的意义与不足,这对我国当今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四月二十六日 五月三十一日 星四 晴 大雅(堂)书估来电话,言觅得<金文通集>,缺诗三卷,附录一卷,尚须三十万,非寒窘所能得也. 四月三十日 六月四日 星一 晴 阅<金文通集>奏疏卷二<佐铨疏草>、<君君未报疏>:"昨岁南中定事清罪案:以臣为首族?诛,且在旦晚,幸大兵奄至,法不果,臣之祖先骸骨,妻儿戚族,皆我皇上保有而生全之也."此所谓罪案,当在从逆案之后,可补弘光纪载之缺.  相似文献   

3.
熊伟 《传媒》2006,(3):27-28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2003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集团现有<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投资时报>、<文化报>、<现代健康报>、<现代少年报>、<家长报>、<武汉商报>、<武汉宣传>、<考试指南>和综合性新闻网站--汉网,形成"九报二刊一网"的媒体结构.集团资产总值达1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6亿元,年创利税6000余万元,进入"武汉纳税百强企业"行列.  相似文献   

4.
《吴医汇讲》期刊性质与编辑出版要素再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中国最早的期刊,众说纷纭,并无定论,对其期刊性质,已有一些研究结果,并确认其为中文期刊的萌芽.[1,2]<编辑之友>亦曾载文指出明代<朱翼>为最早中文期刊.[3]从报、刊同源的角度看,<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认为:"中国大约在宋代以后抄印出卖的邸报,可视为世界上期刊的雏形."[4]亦有人将西方传教士分别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于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视为在境外和境内出版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而认为"<吴医汇讲>说尚待论证".也有人将传教士创办的这两份刊物肯定为中国期刊的萌芽.[5]医史界包括医学专家参与编写的<辞海>似乎对江苏吴县唐大烈编刊的<吴医汇讲>为最早的中医期刊并无异议,[6]但并未认识到其应为最早的中文期刊.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5日广州的<足球报>刊登一篇题为<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文章,称国务院国资委认为中国足球是不良资产和不良市场,要求国有企业完成与中国足球的剥离.中国足协认为该报道失实,于1月9日正式宣布:从即日起取消<足球>报对中国足协主办、承办所有比赛的采访资格.由此冲突引发的"封杀令"事件立即成为今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中国足球协会并不是"封杀令"的始作俑者.去年底,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下发通知,规定分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3大报业集团6家报社的6名记者一年内不得旁听采访广东省三级法院的庭审活动.  相似文献   

6.
报网互动已经是平面媒体发展的大方向.<平顶山日报>在报网互动方面也积极行动,其中<读者之声>版"百姓话题"栏目与论坛互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清康熙年间辑刻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荟萃宋元经学要籍,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丛书以"通志堂"名编,各卷末题"后学成德校订",故各书目多署纳兰成德编刻;但实际上该丛书的真正辑刻者为昆山徐乾学.徐乾学、纳兰成德与<通志堂经解>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9.
1995年河北日报于一版开辟了言论专栏<燕赵论坛>,至今已有9年了.该专栏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河北大学新闻学院以及河北日报社组织的多次受众调查中,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一直位于各言论专栏榜首,已经成为河北日报的"招牌菜"之一.1998年,该专栏发表的<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2001年,该专栏发表的<"真抓"与"假抓">再度荣获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一个省级报纸的言论专栏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两次获得全国新闻最高奖的一等奖,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近年来河北报界总共获得的两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部出自<燕赵论坛>,可见该专栏在河北报界的地位和影响.<燕赵论坛>除了两次摘取中国新闻奖的桂冠外,在河北省新闻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评选中更是捷报连连,屡次折桂.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茅盾先生,曾为<泸溪报>题写过报头. 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不少县级创办了地方党报.处于湘西贫困山区的泸溪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那时,中共泸溪县委为适应形势发展,加强宣传的需要,于1956年9月15日创办了<泸溪报>.<泸溪报>由邮局在县内公开发行.创办初期为石印四开版,周二刊,发行2000多份;1958年改为铅印四开版,三日刊,最多每期发行8000多份.该报于1961年5月15日停刊,前后经历四年零八个月.  相似文献   

11.
章士钊,作为一位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经历了清朝、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清末的<苏报>主笔到联合创办<国民日日报>,从主持<民立报>笔政到负气别组<独立周报>再到独立创办<甲寅>月刊、周刊,章士钊,这个名字注定要被载入新闻史册.  相似文献   

12.
冯悦 《当代传播》2007,(6):85-86
本文对日本外务省战前在中国所办的英文报<华北正报>进行了分析,认为它的内容服务于日本协调外交的需要,为日本政府阐明立场、发布官方消息、制造舆论,对其推行远东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舆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图书走进报纸、与报纸亲密接触,在中国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申报>的"自由谈"、<文汇报>的"笔会"、<京报>的"副刊",以及左翼文化人办的<读书周刊>、<书与人>等,或开辟书评专栏、专版,或是纯粹评介图书的专业报刊.那时还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评家,如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青年作家李健吾、常风等,就是以写书评名世的.  相似文献   

14.
<京报>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一份著名的大报,为日报,对开4版,由邵飘萍于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办.<京报>问世一个月后,销量从300多份上升到4000份.<京报>之所以有这样的业绩,是因为它与时代紧密结合,着重报道和评述政局、战事,讲求新闻时效和真实性,崇尚真理,反对军阀.  相似文献   

15.
<老百姓>是<晋察冀日报>(含<抗敌报>)副刊中出版较早、时间最长、读者面最广的通俗性副刊.它创刊于1938年11月21日,到1942年7月21日结束,前后共刊出109期.担任其主编的先后有陈春森、仓夷、张正光、曾易.  相似文献   

16.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1):66-66
目前,书报刊上以及<编辑学报>来稿中,简单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断句(即用句号)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虽然……但是……"中,"但是"前,:因为……所以……"中,"所以"前,"不仅……而且……"中,"而且"前用了句号.这是错误的.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规定:"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用分号".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下半年,世纪华文对合肥都市报零售市场进行了连续监测.所监测的报纸为<合肥晚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安徽商报>和<安徽市场报>5份都市报.与上半年相比.<合肥晚报><汀淮晨报><安徽市场报>市场份额得到增长,其他两份报纸出现下降,排名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在河北阜平创办,为军区部队报纸.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作为报社主要领导人的邓拓,通过这张报纸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晋察冀边区的建立、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使<晋察冀日报>成为了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正如聂荣臻所说:"大批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晋察冀日报>社的邓拓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报>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述,介绍了<学生报>的创办、发展过程及报纸版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 <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