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原  曹晔  罗勇华  邓玉 《职教论坛》2004,(24):11-13
中、高职衔接是关系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课程衔接则是二者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由于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不健全,课程衔接存在错位与震荡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因此,采取相关策略完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体系,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国正  王长芬 《现代教学》2014,(Z3):108-109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课程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通过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样发展?面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基于我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中,从2009年7月起,在我区教育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校开始了“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的实践。课程创生:依托师生,整合资源1.搭建教师课程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3.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教学体系改革和核心课程开发,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对于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发基于企业需求又能推动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必要而紧迫的。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ASP.NET应用程序开发》为载体,对如何开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信谊小学基于校情,紧扣办学理念,以开发"童萌"课程为抓手,引领学校走上内涵特色发展的道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注重课程的有机整合,强化学生参与体验,努力促使校本课程范式由注重能力培养转向文化传承,从而显现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在课程组织上,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深度融合;在课程评价上,由注重学习成果转向关注学习体验,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内化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重要变革与办学特色的核心元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提升课程理性,应该多层次、多维度丰富学校课程并推进其深度变革。  相似文献   

6.
浅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学家提出,国家课程是育人的第一课程,校本课程是育人的第二课程,校园文化是育人的第三课程。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是课程,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呈现等等,都需要通过课程来达成,离开科学合理的课  相似文献   

7.
正"桃李园"地处嘉定城区,校园占地60余亩,47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000名,教职工135人,是一所九年一员制全国优质民办学校。学校致力于"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厚实、思维活跃、体魄强健、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为办学目标。坚持向服务要效益,向科研要质量,不断加大设施投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连续12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任和支持。学校以语言学科为抓手,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的课程体系,即"核心课程"、"外围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群。  相似文献   

8.
校本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教师团队的教学教研水平。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生物学校本选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所需。  相似文献   

9.
正"桃李园"地处嘉定城区,校园占地60余亩,47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000名,教职工135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全国优质民办学校。学校致力于"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厚实、思维活跃、体魄强健、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为办学目标。坚持向服务要效益,向科研要质量,不断加大设施投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连续12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任和支持。学校以语言学科为抓手,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的课程体系,即"核心课程"、"外围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群。课程群的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学生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学习环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更核心的原因是校本课程更全面、更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层面,核心素养需要作用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两方面发挥作用。依据课程转化理论对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中的作用进行层级分析,可以得到三个层级:意向-计划的转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结构;文本-经验的转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共通-个性的转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2.
张鸿林 《天津教育》2005,(10):29-31
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工作。学生每一方面素质的形成都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的实施方式有关。张之鑫校长非常重视学校的课程建设,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课程理念。他认为:学校实施的课程应体现国家的意志,应努力落实国家课程,因为它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国家对一个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构成了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具体体现。一个学校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他校的特色,其核心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其次在于其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现着不同的办学理念,不同的办学理念必然具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实行校本课程开发是提升我校办学品位,强化内功,从而提高人才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理念错位、价值取向偏差和实施滞后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明确自身的属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体验性、以学生为本位、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有利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促进学校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的改革及双师队伍、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卫东 《教书育人》2013,(26):56-57
一、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文化使命1.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核心是树立现代课程观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帮助教师建立现代课程观是课改的核心任务。现代课程观至少包括下面五方面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其最终用户是学生。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因地因校制宜;必须以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为前提;必须与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相结合,以办学优势和特色为依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办学方向应该说 ,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初期就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 ,即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或初、中级专门人才”。但由于“文革”造成的大量中、高层人才空缺 ,中专学校以短周期快速度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进入这一需求层 ,适应了社会急需人才这一形势 ,因而也就给中等专业学校和毕业生双方造成了错觉 :就学生来说 ,毕业后想尽一切办法谋求中高层位置 ,宁可“高不成”也绝“低不就” ;就中等专业学校而言 ,在招生对象、办学方法、管理模式甚至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上也向高等学校靠拢 ,使本来明确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方向错位 ,淡化…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课程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通过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样发展?面对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基于我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中,从2009年7月起,在我区教育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校开始了“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2011,(7):121-122
当前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学校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的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育人目标,我们以上海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研制了《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校课程方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