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权力的凸显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技术与创意交相辉映而生的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技术-传播-文化的内在逻辑为起点,短视频的出现使视觉融合文化得以可能,而创意短视频表现出的时空、品牌和情感向度,构成了其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共情特征。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创意短视频实现理性对话与共情传播,关键在于搭建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和营造“浸入式”的故事体验。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3.
曾姗姗 《今传媒》2014,(12):105-107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美剧以强大的渗透力不断跨越地域、种族、文化的限制广为传播,悄无声息地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成为全球媒介文化的一道炫目景观。本文从大数据视域下探讨美剧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通过对"纸牌屋"热的现象分析,以及《纸牌屋》中跨文化传播的文本分析,进一步阐释大数据如何构建美剧跨文化传播新的生产模式与机制,从而为国内网络视频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多元文化作用下的跨文化影视作品也成为文化输送的重要手段之一.除去文化融合及文化传播的优势之外,跨文化电影背后也暴露出了时下跨文化电影背后的两大现象——即"西方配方"下所呈现的二度编码下的文化折扣与文化霸权.本文将以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遭遇爆冷为例,分析跨文化电影如何通过建构叙事实现文化霸权,并从电影制作、有效利用多元文化优势、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5.
熊越 《中国出版》2023,(9):16-19
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生态加速重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当下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间性下的“话语内容选择”与“语境转换”、主体间性下的“共同体意识符码”和“他我关照”的分析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剖析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对跨文化传播意义生产的探讨,反向推动跨文化传播方法论的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建构出国际文化共识的同时明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对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它的跨文化传播趋势越来越显著.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自我属性和多元性,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品格,都成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对内而言,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保持精神独立性是重要课题;对外而言,如何降低文化折扣,实现精准的跨文化传播,保证传播效果的大面积覆盖也同样重要.当下中国的硬实力正在日益提高,文化软实力也应当得到提升,同硬实力相匹配.本文认为,跨文化传播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注意国际传播中必然存在的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9.
殷鸣敏 《视听》2022,(5):161-163
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成为跨文化传播可以借鉴的典型范例.她的跨文化传播实践表明,个体的视频化和故事化传播是打破文化隔阂、超越身份局限的利器,而聚合个体的传播实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作用.这启发我们,未来跨文化传播的着力点和转向应该紧扣视频、个体及故事这三点,开辟出一条区别于传统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让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更好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媒介记忆的建构为例,聚焦于短视频传播民族文化,研究媒介和传播如何助益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通过提供外部记忆载体,短视频网络传播可以成为公众记忆的代理人,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1,(11):16-21,33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妍 《传媒》2018,(14):94-96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本文以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液态的后现代"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从建构液态身份认同、建构大众化知识结构、建构"液态乌托邦"的不可能性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全新的理论建构,以寻求跨文化传播新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平台涌现了一批外国视频博主,以vlog等形式展现中国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内容,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官方渠道。本研究以洋网红“郭杰瑞”的海内外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比其海内外迷群特征,总结对内、对外传播的异同点,借此分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赛道上更好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5.
英颖  孟群 《青年记者》2022,(4):56-57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结合YouTube中国自媒体频道订阅榜,从主体、内容、形式、效果四个方面,总结出圈网红的传播特点与传播经验,以期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大量中国美食视频获得一定关注,为国家文化传播提供了观察窗口。前人研究虽定性说明一国的美食能够成为该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但并无数据支持,也鲜见实证研究如何利用美食进行国家文化传播。如何选取视觉和听觉符号,通过独具特色的符号表征打造鲜明的文化特质,也是政府和个人面临的挑战。论文应用食物旅程叙事理论,建构食物旅程叙事策略分析框架。以YouTube平台上3434个中国美食视频的3382995条评论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验证食物旅程叙事承载国家文化传播的可行性,发现引发受众对食物本身、食物烹饪相关人物和食物来源背景国关注的食物旅程叙事策略及其组合。论文不仅基于食物旅程叙事的路径深化了国家文化传播,而且将食物旅程叙事理论拓展到非商业应用领域。通过精准设计食物旅程叙事的策略组合,展现美食视频中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用文化符号提升国际受众对视频中的食物、民众和国家文化的关注。研究结论既可以满足国家“文化传播”的诉求,又能实实在在解决当前美食视频制作中,凭借经验主义“摸石头过河”的营销传播的痛点。  相似文献   

17.
许晓松 《东南传播》2023,(7):116-118
在新媒体当道的时代,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本就带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与功能,却因传播视角的单一、客观性不足、形式单薄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力。当传统的文化传播路径受阻,视角的转换或能带来转机。从“他者”视角切入,可得出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形象建构的两条思路,即在内容上争取“共情”,在主体上主动“靠近”。在传播视角突破的同时,发挥新媒体资源的优势,则能从教材、教学形式、教学媒体三方面,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的每一次交流过程都伴随着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因此,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就直接影响到了和谐文化的构建以及文化主体内心和谐的形成。本文就跨文化传播理论在达致和谐的过程中所展示出的价值进行了阐释,并从基于"和谐"理念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跨文化传播理论如何推行"和谐"理念、跨文化传播理论"和谐"理念的实践价值三个方面逐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张美玲 《今传媒》2016,(6):103-1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对外宣传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其跨文化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宣传片在形式上要注重视听语言的专业性,在内容上要考虑不同文化的接近性。本文从多方面对宣传片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传播的内涵与规律并展望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未来,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良好沟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是中华民族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的又一次国际盛会。本文以体育文化与城市形象建构为视角呈现广州亚运会传播的特点,分析多媒体互动、电视媒体与视频媒体形态突出、自媒体凝聚碎片化信息等传播方式。进而探讨体育塑造传播环境、凝聚城市形象、促进跨文化传播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