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领导者要实现其领导功能,关健在于他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的影响力是由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方面构成。权力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构成的。这种影响力以“法定”为支柱,以权力为核心所形成的。领导者的职位越高,权力越  相似文献   

2.
严珍  耿有三 《天中学刊》1998,13(6):124-124
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领导者领导功能的实现,是通过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力来完成的,没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意味着其领导资格的丧失。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以其身冲个性特征有效地影响与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构成的,对别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在权力影响力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因此,它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非权力影响力是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行为所形成的,它比权力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影响。领导要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3.
(一)在学校里,领导者必须是对被领导者有影响力的人。一个领导者能否成功地实行领导,主要取决于领导者对下属是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假若一个学校领导者对教职工没有影响力或影响力很小,领导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影响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所谓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是领导者有效地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社会赋予领导者个人的职务、地位和权利构成的,为掌权者所特有。在学校里,每个校长都掌握一定权力,都有一定的强制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领导科学认为,校长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方面。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是由社会或上级组织赋予个人一定的职务、地位和权力等构成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是指校长以自身的品格因素使教职工心悦诚服,自然而然接受人文化管理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由校长本人的素质和行为造成的,与权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带强制性而具示范性。在它的作用下,教职工心理行为的改变是自愿的、主动的。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以自身优秀的权力道德在组织内部甚至外部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大力提倡周恩来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和权力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后勤领导者的影响力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大部分组成。权力影响力则有组织上委任的职位以及传统观念、资格经历等因素构成;非权力影响力则由领导者的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因素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相辅相成的。 1.权力性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有职务地位、传统观念、资  相似文献   

7.
在任何一个社会结构中,权力的存在和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行政权力作为社会权力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它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是公民权利和人民利益实施保障功能和达到实现效能的客体和承担者,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行政权力的特性,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新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层含义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转换。对我国而言,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从原来的国家与政治社会关系模式向国家与经济社会关系模式转换。随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的政治系统必须相应进行调适,其核心问题是处于政治系统核心地位的执政党在新的执政理念指标下,实现执政方式的改变;培育和增强社会与政治系统的“边界”的功能,发展界于社会与政治系统之间的组织体;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国家化为政治系统调适的突破口;进一步调整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建立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咨询机关的体制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制度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邓小平十分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注重从执政党党内制度的改革、完善与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方面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制度建设更为迫切和必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党对国家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和社会团体的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角色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社会互动过程。执政党员是特殊的社会角色。执政党角色的确立必须解决好巩固社会基础与利益整合以及自身权力监督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和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对其在现阶段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合理的认定,把其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并在私营企业中合理构建和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引导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健康发展,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注重非权力因素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政党的领导模式中,应当体现出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正确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在中国加入WTO、步入网络时代、所有制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剧烈变动的环境和条件下,执政党领导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非权力领导将会在这一时期产生独特的作用和效果,它应当成为执政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应该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应该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同时高等学校功能的拓展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的特有优势使得其在党风政府建设方面走在全社会前列成为可能。但高校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向高层次迈进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只有解除这些制约,才能实现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苏东剧变以来,印共虽遭受严重冲击,但却在调整政策纲领和生存策略的努力下生存并获得发展。在今天的印度政坛,印度共产党通过与印共(马)等左翼政治力量联合,多次在地方层面参政或执政,并成为“团结进步联盟”等主流政治力量竞相拉拢的结盟对象,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核心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领导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重要角色。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的权责不清、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农村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完善自身,用与时俱进的勇气迎接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挑战。只有重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示范作用.才能逐步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建党基地是指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秘密建党中创建与发展的依托基地。根据建党基地的影响大小,建党基地又分为具有全党意义的建党基地和地方性的建党基地。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全党意义的重要建党基地,这一建党基地始于武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经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发展,形成鄂豫皖苏区根据地这一全党重要建党基地,经抗日战争时期的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根据地而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别山地区建党基地是经历了建党各阶段并在各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全国性建党基地。大别山地区建党基地具有建党时间早、党员人数多、党组织发展快、有根据地做依托等特点,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创造性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为全国性大党和夺取全国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语言力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成为教师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影响教师语言力度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前者主要是角色因素、品种因素、学识因素等;后者主要是学生因素、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等。要增强教师语言力度,必须同时在提高内在因素的影响力和改善外在因素的影响力两个方面下功夫,在现实背景下,各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政治监督制约机制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各级党组织在监督制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党内监督制约主体的非独立化,削弱了监督制约功能的发挥;党外监督制约主体与客体权力的倒置,难以收到监督制约的基本功效。  相似文献   

19.
政党扩大群众基础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巩固本阶级基础的前提下,争取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支持和认同;二是将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子吸收进自己的组织,并通过他们影响其所在阶级阶层的成员,以增强政党的社会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扩大群众基础。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党之初和抗日战争时期两次实现了群众基础建设上的重大突破,虽然有过"左"的错误,但都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执政条件下,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妥善协调国内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的范畴,极大提高了党的社会影响力。但1957年后,党在群众基础建设上再次犯了"左"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党妥善调整各方面的社会政治关系,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纳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行列,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大量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实现了党的群众基础建设的又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20.
以东林党争这一群体运动为例考察社会心理如何对群体运动产生影响。东林党中的东林人士有着共同目标,相互依存,彼此认同,有较强凝聚力,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组织化群体。东林党争的形成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也离不开社会心理的助推。一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使得东林人士倾向于归属于群体即结党,并进而产生了党争。同时社会心理也使得党争被激化,它一方面通过社会助长和去个体化两方面的影响使得东林党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也通过使得党争各党对其个体影响越来越大而产生个体的从众表现和各党之间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使得东林党争中各党相互倾轧,使党争无法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