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相似文献   

2.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是诗,还是歌?回答自然是双重肯定的。是诗,也是歌,是歌行体的诗歌。这种回答似乎循环解释,又像绕口的文字游戏,但似乎也不能完全用无以做答故以滑头充塞来置评。因为至少它还示意有另外一种解读,说明了歌行是诗体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不胜其烦”和“不厌其烦”相差只一个字,意义却截然不同。《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没有收“不胜其烦”和“不厌其烦”这两个词条,却都收有“不胜“和“不厌”这两个词,“不胜”解释为“承担不了;不能忍受”,“不厌”解释为“不厌烦;不排斥”。据此可知,  相似文献   

4.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像《祝福》这样的"旧书",便是"不厌百回读",可谓多读出新意,重读见深刻。在熟读深思中我捕捉到了重新解读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意义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结果未中,苏轼便赠诗于他——《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此诗首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就是说经典好书读多少遍都不多,熟读之后认真思索,自然会明白书中的真意。关于不厌百回读经典之书,我是深受其益的。几乎每年都要重读一遍自己喜欢的几本经典:《平凡的世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我觉得阅读经典好似故地重游,有熟悉的词句、意境、人物和故事,也有不同的,甚至是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在其文言注释中,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第四册课文《逍遥游》中的"三餐"解释不合理,在第一册课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趋"字解释不恰当,在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对"迎取"的解释有争议。  相似文献   

7.
快速修改法     
人们常说:"兵不厌诈,文不厌改。"又说:"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的《肥皂》只有7000多字,竟修改了140多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同我国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的骄傲。曹雪芹为写它整整花了10年时间,增删了五次。一篇巨著的诞生要经过反复修改,一篇作文也不例外。考场作文中留给同学们修改的时  相似文献   

8.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写道:时操已醉,乃取架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梁谓诸将日:“吾持此绝……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尚作歌,孜等和之。”歌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抬,悠悠我心。哟哟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宝,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吁,征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技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曹操(短…  相似文献   

9.
相看两不厌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袁老师就跟我们玩了一个叫"相看两不厌"的游戏。首先袁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两个人面对面相距10厘米,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谁笑就算谁输。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正式施行,而伴随该司法解释的出台,舆论普遍对该解释第七条持反对态度,认为此举将导致"父母买房,儿媳没分"的不公平现象。事实上,《婚姻法解释(三)》所厘定的规则在法解释学和立法论上均具有其正当性。并且社会舆论实际上赋予了《婚姻法》及其解释过多的意涵与任务,这是与《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功能是不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1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相似文献   

12.
因其魅力,与《诗经》有关的许多问题争议至今。"诗经六义",历来有三类解释,不过,将"风"、"雅"、"颂"解释为《诗经》的三种体裁,将"赋"、"比"、"兴"解释为三种表现手法,这应该是一个最为可靠的解释。关于"诗经六义"的解读,争议最大的还数"赋"、"比"、"兴",朱熹的解读较为合理,只是显得单薄。本文综合各家之言,以期提出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版本的《诗经》《辞源》《辞海》《十三经辞典》等辞书中,都将《国风·周南·樛木》一诗里的"葛藟荒之"一句中的"荒"字解释为"掩盖"或"覆盖"之义。研究发现,句中的"荒"字解释为"缠绕"之义更准确。本文主要从生活常理、诗的内容和诗的结构三方面来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5.
<正>首先,我对教育家书院的成立,对今天的揭牌仪式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今(天)参会的各位同志,其中有的是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慰问!现就这个题词作些简释。这个题词是我的生活准则和努力方向,今天把它贡献给大家。这个题词主要是三句话。前两句主要是孔子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有时也把它讲为"学不厌"和"教不倦"。子贡对这两句话作了如下的解释:"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作为一个教  相似文献   

16.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千古绝唱。它既写尽了个人的孤独之感,也展现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一开头看似写景,实写自己伤心之感。群鸟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一片白云也越飘越远,诗人觉得世间万物好像都在厌弃他,"只有敬亭山"静默无语,任凭人观赏、玩味;  相似文献   

17.
"三籁"与"吾丧我"两者间看来似乎毫无关联,《庄子》研究者均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实则三籁之喻正是庄子对于"吾丧我"情况之解释。本文尝试根据《齐物论》文本对"三籁"与"吾丧我"关系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18.
"《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这是《梁传》对《春秋》的总体认识,也是《梁传》解释《春秋》的立足点和指导思想。在三传中,《梁传》对《春秋》日期书写原则的解释是最详细的,这是《梁传》区别于其他二传的特点之一。《梁传》认为《春秋》通过日期的书与不书来表示常态、褒或贬,符合义与道的则褒,贵惠与信邪的则贬。  相似文献   

19.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文中有"若不阙秦"句,其注解为:"[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据《汉语大字典》载,"阙"字有三种读音,分别为"què"、"quē"、"jué",为何这里读为"quē",解释为"侵损、削减"呢?本文试解释之。本文原文选自《左传·僖公三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一章《电和磁(一)》第五节《实验:研究电磁铁》,是一节分组实验课,学生写出《预习报告》,经修改合格后,到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我对《实验报告》的处理同处理作业的方法一样:先批改并作好记录,后讲评。一天,当我讲评《实验报告》中“实验结论”第三点“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时,突然一位学生举手问道:老师,“匝”是什么意思?按照惯例,我会回答:“匝”就是“圈”,“圈”就是“匝”。但我知道这种回答效果不好。这次,我把课停了下来。我先背了一段曹操的《短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