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北京2008年奥运会已进入了最后关键时期,意味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做好了各项充分准备,真正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无线INFO让北京更方便从服务应用上,北京奥运会提供了无线INFO系统(Wireless INFO)。历届奥运会都会有INFO系统。INFO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奥林匹克大家庭,包括注册媒体、运动员、技术官员、工作人员、志愿者、各个国家的奥委会、国际奥委会等,他们都会看INFO系统里的信息,会看到实时比赛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钱峰 《新闻实践》2011,(4):43-44
作为一名从事9年多新闻工作的记者,笔者经历无数个新闻现场。从大的方面说,我先后到过四川大地震现场、奥运会现场、世博会开闭幕式现场、“绍兴万人助学贵州行”现场等等;从小的方面说,我是绍兴晚报跑现场突发新闻较多的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鼓楼外大街上,有一座漂亮的新闻中心,但和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不同,这里虽然号称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飘舞着奥运会的旗帜,贴着奥运会的标志,享有同MPC一样规格的安保和接待,却是一个与奥运比赛无缘的地方。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数都是没有正式采访证的非注册记者,他们无法观看比赛、接触运动员,每天辛苦地蹲守机场、排队买票进场、漫无目的地“打街”搜索新闻,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次的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有摄影界“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备受摄影界的广泛关注。“荷赛”已经成为中国摄影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研究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5.
观察新闻媒体的“奥运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睿 《传媒观察》2004,(10):19-21
8月14日凌晨,奥运圣火在雅典点燃。与此同时,一场新闻大战亦构成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战场”。据报道,本届奥运会共有来自202个成员组织的代表团共16000名运动员,是参赛运动员最多的一届奥运会,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参加奥运会的记者人数竟然超过运动员人数,多达2万多名。媒体竞争,开辟了男一“奥运战场”。  相似文献   

6.
奥运会是一场全世界范围内运动员的最高水平的较量,各国和地区的运动员都以能参加奥运会为荣,大家都去争资格。与此同时,另一个领域的较量也在展开,那就是新闻大战,这个比赛的裁判不是现场的国际裁判,是听众,是读者,是观众。全世界的各大媒体也在努力取得奥运会的采访报道权。  相似文献   

7.
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每年一度举办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从1957年至2012年,这个比赛共举办了55届。有着当今国际新闻摄影界“奥运会”之称的“荷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其宗旨是“促进信息的自由交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标准”.对全世界的新闻摄影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它是由西方社会主办的,  相似文献   

8.
张薇 《记者摇篮》2009,(9):25-25
新闻现场的重要性 摄影记者既要拍摄新闻,就要到新闻现场,新闻现场就是摄影记者的第一工作现场,只有现场感强的新闻图片才会有感染力。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拍摄或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突出优势表现在即时性、互动性上。而最能体现这种特性的载体往往是论坛。对地方新闻网站论坛来说,人气和正气又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主要方面。因此,—个新闻网站论坛如果既有正气,又有人气,这家网站就不光能“立得住”,而且有“当家人”,就有了持续发展的“本钱”。孝感网“槐荫论坛”从建网开始,就始终围绕正气和人气两个“气场”做文章,做深做透,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0.
曲涛 《青年记者》2002,(10):45-45
网站是一种新兴的媒体,新闻网站是新闻在网络上的延伸,地方新闻网站如果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争取到自己的点击率,就要按照地方新闻媒体的规律去办网站。详细说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5,(12):58-59
都知道网站是个“烧钱”的买卖,没有大量资金投入是办不成的,而这家省级新闻网站只筹到60万元就起步上马了,靠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今天,并成功地摆脱了生存危机;都知道新闻网站是要建立在事业编制上的,在国内有些地区还在要“政策”的时候,这家新闻网站却以公司的形式开始运营了;都知道网站是要各类人才“兵多将广”才能提高访问量、扩大影响力,在不少网站纷纷大规模“招兵买马”时,  相似文献   

12.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3.
网站新闻发布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论述网站新闻发布管理的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站新闻发布管理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欧漫 《新闻前哨》2014,(6):55-55,62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这些信息快速更新、篇幅短小,汇集成大量的资讯让人目不暇接.不少传统媒体纷纷顺应这种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在新闻写作和编辑方面采取“碎片化”的方式.所谓“碎片化”,出自英文的“fragmentation”,意即完整的东西被分成许多零碎的小块.根据人民日报2012年针对8万多名受众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碎片化”消费趋势初显.近四成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人不到5%.  相似文献   

15.
浅议体育新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新闻属新闻的分支,具备新闻共有的属性。体育新闻姓“体”,又具有自身鲜明的一些个性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体育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脉搏”。 一、报道对象的广泛性 体育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部分。当今世界,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日益广泛。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系竞技体育的最高层次。目前,国际奥委会的成员已近200个。每逢奥运会举行,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派运动员参加,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为例,参赛运动员8596人,前往采访的记者超万人,全世界有数十亿人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比赛。 另有名目繁多的世界单项锦标赛、洲际运动会、各国和地区运动会等。上届世界杯足球赛,从预赛到决赛结束历时近两年;一个月的决赛,全世界电视观众就达32亿人,其中亚洲超过16亿。  相似文献   

16.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17.
陈庆滨 《中国广播》2008,(10):104-104
令世界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过16天精彩的比赛顺利落下了帷幕。16天内奥运会给国人带来了无比的欣喜,同时也让中国新闻人备感兴奋。正如一些评论所说,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健儿的奥运会,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的奥运会。从遍布场馆内外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到比赛现场密密麻麻的“长枪短炮”,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众多的新闻网站中,人民网(www.people.com.cn)有着诸多的与众不同。 1999年12月20日,人民网派出两位记者赴澳门参与“澳门回归”报道,成为新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有网络记者直接参与报道国家重大活动; 2001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设置了信息台,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图片、翔实的资料直接为代表、委员服务。同时,全面、快捷、全方位地向网民报道“两会”盛况,成为首家进驻“两会”现场的新闻网站;  相似文献   

19.
廖平 《新闻导刊》2004,(4):53-53
对于参与奥运会采访的记来说,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次心理上的艰难跋涉。20天的奥运采访,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人数大概有10000人左右,采访奥运会的记超过10000人,可以想见,这其中是怎样一种新闻竞争。正因为竞争激烈,所以什么事都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中现有光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新闻摄影之父”的萨洛蒙博士于1928年创建了“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现代新闻摄影技法。该技法揭示了新闻摄影的本质内涵——新闻摄影是摄影记者运用摄影技术记录正在发生着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进行报道的形象新闻,即在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以“第三只眼睛”的姿态在现场抓取“决定性”瞬间,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