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民国廖泰初所著《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一书堪称一部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经典.书中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教育中私塾与洋学的冲突,从教育、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冲突的原因,提出了找到文化的互让点及教育本土化的解决策略,体现了注重田野、关注文化的人类学精神,对当今中国教育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农村教育中文化间的博弈为线索,从事实材料、冲突原因、改革思路以及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乡村民众的公益观念表现为家族外部公益观念的淡漠和狭隘的家族内部公益观。进入近代 ,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 ,乡村民众的公益观念也逐步冲突血缘的局限 ,向更广泛的地域范围扩展。这一过程与当时社会大转型的时代潮流是同步的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暴风骤雨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实质。传统的“贤妻良母”观念依然支配着民初社会的女性观。社会之所以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较小程度上出于对女性的解放与尊重,而较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妇女要承担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的需要。《妇女杂志》表达的女学生观充分展现了这一社会文化观念。尽管如此,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仍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促进了近代中国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化。  相似文献   

4.
刘博 《安康学院学报》2013,(6):109-111,118
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文化领域。民国前期,高等教育的变革贯穿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它加快了民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进程。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进步更是促使了整个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其它社会领域的变化。本文阐述了民国前期高等教育发展演变的历程,探讨了其对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宗藩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在中法越南交涉中,中法两国有政治权力意义上的外交冲突,也有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体现在文化方面的碰撞主要有: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在天下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中,又包含皇权观念与主权观念的冲突、“大信不约”与“社会契约”的冲突。实质上,就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越宗藩关系和西方近代外交原则下的法越殖民关系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仍有其存在的空间与合理性。但近代以来作为现代性产物的中国新式乡村教育,表现出鲜明的"反乡村文化"的特性,与乡村社会以及乡村文化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乡村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以担负起乡村文化重建这一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仍有其存在的空间与合理性。但近代以来作为现代性产物的中国新式乡村教育,表现出鲜明的“反乡村文化”的特性,与乡村社会以及乡村文化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乡村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以担负起乡村文化重建这一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从大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在造成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疏离的众多原因中,近代以来的工具性教育观念、严苛的大学学科规训制度和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借助乡村家屋这一分析对象,或可进一步展现近代特定历史时期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家屋本身的特性决定其可以作为窥察乡村社会的视角。家屋材质和形制的双重变迁折射出近代乡村物质文化观念的革新演变,其特点更成为近代乡村社会发展特征的反映。家屋发展内推力的探究既可看出乡村社会进步轨迹,又为化解矛盾平稳发展提供启示。透过这一对象,有助于加深对在近代外来文化冲击下解体、转型、嬗变的乡村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教师身份的国家楚构与乡土生活产生诸多冲突与矛盾。与此相应,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与乡村生活的心理距高逐渐琉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因而,必须重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和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炎培与胡适关于民国1912-1937年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主要对策之间矛盾的分析,认为问题的解决应聚焦在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改良与互动上。在制度与文化的较量和适应中,寻求它们的协调与结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也是近代中国许多社会问题复杂性与难解性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阅览厅收藏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各地出版的一批代表性宗教期刊,其中以基督教新教出版的期刊占绝大部分。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冲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近代出版和新闻传播迅速发展的时期,宗教期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以及民生百态,对研究发生重大变革的民国时期的社会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在国家政权力量的推动下,新教育进入乡村社会,由此开始了中国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新教育严重冲击了以私塾为主体的传统教育,绕乱了乡民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乡村教育利益的大变动。围绕着新教育,乡村社会矛盾重重,冲突不断。这使得新教育长期无法得到乡村社会的普遍认同,乡村教育发展乏力。乡村教育冲突还导致乡村文化断裂,乡村社会整合能力严重下降,乡村社会危机加剧。清末乡村教育的转型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和质疑,引发了人们关于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方向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炎培与胡适关于民国1912-1937年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主要对策之间矛盾的分析,认为问题的解决应聚焦在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改良与互动上.在制度与文化的较量和适应中,寻求它们的协调与结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也是近代中国许多社会问题复杂性与难解性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清末地方官员学堂教育述论;士习文风:清代的科举考试与移风易俗;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及“讲标准华语运动”;新大学运动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的八大特色;教育负担与清末乡村教育冲突;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6.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附属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的传统教育机构,从春秋战国私学诞生到19世纪末,它一直都是被历代王朝承认并倡导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清末学制改革以后,代表新文化的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打破了千年以来以私塾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新式学校以政府法令为后盾,不断向乡村社会渗透,逐步压缩私塾的发展空间,而代表传统文化的私塾则在乡村百姓的支持下,回击着来自新学的"挑战",双方交锋对垒,矛盾冲突不断。文章以民国后期的乐山县为例,重点分析私塾和新学(主要指小学阶段)矛盾冲突的缘由,希冀为当下教育发展事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做点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者被植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诸多碰撞、冲突和调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闽地乡民铁路利权观念转变、铁路沿线乡民筑路态度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三方面来探讨漳厦铁路对近代闽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各种新兴社团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构建中有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因素,在这些社团的活动过程中,国家力量为实现其政治意志而通过各种手段参与其中。平教会作为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工作过程也是其与政治力量合作加强的过程。在这种合作的框架下,平教会不仅将乡村建设区域从华北扩展到华西,同时也将乡村建设工作从改造农民、农村扩大到改造整个中国,并最终形成其特有的乡村建设模式。对平教会及其活动的具体考察,是探讨近代以来"国家—社团"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教育”是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的一个全新的教育名词,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与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并直接影响了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育司的成立和后来的各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