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承恩在其留存下来的部分词作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深的英雄情结。这种英雄情结既是传统儒家人文理想影响的结果,也是作者困顿失意的人生遭际之反映;而且这种英雄情结与小说《西游记》的英雄理想有一脉相承之处。剖析吴承恩词的英雄情结,有助于我们找到吴承恩诗词文章与小说《西游记》的契合点,为探讨《西游记》的作者是否吴承恩提供一线思路。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的文化大透视──评《苦海与极乐》刘纪昌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相对于《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来说,在学术研究方面显然是过于冷静和寂寞了。从30年代鲁迅和胡适二位先生对它作了一番考订,指出书的作者是吴承恩,内容是滑稽...  相似文献   

3.
吴承恩曾做过荆府纪善,并将荆王府的一些情况写入书中,对此,蔡铁鹰先生有过详细的阐述^[1]。也正因为吴承恩做过荆府纪善,竟使得《西游记》一书不能立即面世。吴承恩的作者身份不能公开。究其原因,在于明代的文字狱和荆王府的处境。一直到万历中后期,由于朝纲混乱,各种非君、非经、非圣思潮盛行,《西游记》的出版时机才真正成熟。  相似文献   

4.
2005年,我们在编纂《历代荥阳县令》一书查考资料时,赫然发现县志上有“吴承恩”三个字.几名编纂人员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次详看还是一字不差。难道闻名中外的四大名之一《西游记》的作竟然在荥阳生活过?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对荥阳这个吴承恩进行了一些考证.发现其与《西游记》的作吴承恩有许多关联之处.  相似文献   

5.
<档案管理>2006年第5期刊登了司俊贤、陈艳两位同志所写的<荥阳有个吴承恩>一文,就荥阳的吴承恩、新野的吴承恩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三者的相关处进行了一番考证和比较,得出这样的结论:三个吴承恩为同一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的.之所以结论有点含糊,那是因为有些问题他们也感到难以自圆其说(比如,方志中荥阳的吴承恩、新野的吴承恩的籍贯均为"桐城",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明明白白地是淮安人).  相似文献   

6.
知识林     
中国古代书名以作者的字定名:位都赋)的作者左思的书叫(左太冲集》,因为左思字太冲;《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的书叫《王子安集》,因为王勃字号安。以作者的号定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号射阳先生,故他的书叫(射阳先生存稿人以作者居住地定名:王安五家居临川(今江西临川),故他的书叫(临川集》。以作者所任官职定名:如《阮步兵集》,因为作者阮籍曾任过步兵校尉。以年号定名:如苏询的书叫《嘉佑集》嘉佑即是宋仁宗赵帧的年号。(范华摘自《海南日报》)何谓《黄金分割》068不仅是个科学的数字,其准确值可表示成(/了一l/…  相似文献   

7.
复制古迹     
读199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的《访“孙大圣”的老家——花果山》一文。颇有趣。作者讲9年前,1982年在连云港“127名研究《西游记》著作的专家学者们,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文物资料的辨证,也初步认同”吴承恩是以连云港云台山作为花果山描写原型的。  相似文献   

8.
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封他为“弼马温”的故事。这一情节,是不是作者吴承恩凭空随意构想出来的? 近读宋代朱翌撰写的《猗觉寮杂记》,从中发现了答案。该书(卷下)在考证成语“死马医”的出处时,引用了《晋书》卷72中的一段故事,说猴子能够医治马病。由此看来,吴承恩让他笔下的孙悟空去当“弼马温”,可能有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孙楷第先生将《西游记》杂剧的作者归为杨景贤,因证据链上的缺陷,并没有成为定谳。《西游记》杂剧中存在的出发前求雨活动,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沙和尚早于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的描写,也为元代及其以前的取经故事所特有。此外,就文本内容而言,《西游记》杂剧可以拆成多个单元故事,且这些故事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元前来源。而通过对《西游记》杂剧命名及文献载录的考察,可以确定吴昌龄并非《西游记》杂剧的作者,杨景贤之说也值得怀疑。《西游记》杂剧可能是拼凑前人作品的产物,属于集体智慧,它的时代和作者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吴承恩曾做过荆府纪善,并将荆王府的一些情况写入书中,对此,蔡铁鹰先生有过详细的阐述[1].也正因为吴承恩做过荆府纪善,竞使得<西游记>一书不能立即面世,吴承恩的作者身份不能公开.究其原因,在于明代的文字狱和荆王府的处境.  相似文献   

11.
名著的情趣     
作者自幼就爱看小说。在古典小说之中.作者认为写得最好的共有三部:《红楼梦》第一,《西游记》第二,《水浒传》第三。《红楼梦》何以列为第一。待后再说,现在先谈《西游记》。  相似文献   

12.
六小龄童喜欢红色,红色的衣服、红色的鞋子;他的服饰离不开“猴”,手表、皮带、围巾……全是“猴”的图案。在六小龄童的房间里,摆着一尊玄奘取经铜像,走哪带哪。这些年,六小龄童一直默默地在上海筹建玄奘纪念堂和吴承恩纪念堂。六小龄童说,今年是老版《西游记》开拍30周年,他要通过此举表达对玄奘和吴承恩的敬重。  相似文献   

13.
明末董说的《西游补》不仅是《西游记》续书中最好的一部,也是明清小说续书中的佼佼者,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小说史均予以介绍。关于《西游补》及其作者的研究论文也不少,但多是关注《西游补》的思想艺术以及作者董说的事迹考辨,而对《西游补》的版本、序跋则关注极少,致使《西游补》所附"天目山樵序"、《读西游补杂记》等写作时间记载混乱,尤其因后者提到《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两部小说,研究者因误用,以此推断《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的成书年代。本文拟对《西游补》版本以及《读西游补杂记》写作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玉帝任命为天宫中的“弼马温”,这一官职在中国古代任何朝代都不曾有过,但这不是作者的面壁虚构,而是有着很深的民俗渊源,即猴子能给马避瘟,“弼马温者,避马瘟也”。在中国古代这一说法比较流行,乃至成了一种民俗,吴承恩正是鉴于这种民俗的认识而创造了这一奇特的官职。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角度,对《西游记》的作者变迁、文化原型等进行了解读,进一步阐释了《西游记》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同时点出了李世民与《西游记》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阅读和研究《西游记》有诸多进入的维度。论文提出了"从天人的高度","从经典的广度","从佛道的深度"来解读《西游记》的观点。《西游记》所承载和表征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之"道"。对《西游记》这样一部文学经典的最深入解读那一定是要落实到人性、人生上,从而彰显人性的良善、正道、正义。《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中国宗教多神崇拜和多神互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德宽容的特点也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编辑寄语     
续上期第二届"南图阅读节"专栏中刊载几位专家的发言,本期再发表几位专家对《西游记》的精深解读,以飨读者。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洪教授在主题论坛上论述的《<西游记>"全真之源"新证三则》,从《西游记》的文本入手,通过"心猿"、诗词术语,传道等三则例证,阐释了小说《西游记》与全真教的密切关联;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锡章教授以《唐僧师徒结构的文化意义》为题揭示了《西游  相似文献   

18.
一 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吗?从来不是。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美妙神奇的幻想与科学思维。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的逍遥游蝴蝶梦,到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创造的神人魔兽四界众相,从《山海经》描述的上古远方异国、江山神灵、飞禽走兽到民间口耳相传的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无不体现了中国人丰沛的想象力和对宇宙太空、未知世界的曼妙憧憬与向往。  相似文献   

19.
“升仙啦!”“又升仙啦!——哎,我为什么要说‘又’呢?”这是听到过的在中外电影中的时光隧道中穿梭往来的人们,最真实、最兴奋、最惊恐的呼喊,当然,也最卡通。吴承恩(究竟是不是他呢?似乎近期又有人出来"学术论争"了)的章回小说《西游记》,无疑应该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最具备卡通因素的文学作品。上  相似文献   

20.
好书辑要     
《古代小说概论》林辰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12该书分源流论、类型论、艺术论三编,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方方面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视角新。书避开了抽象空泛的议论,重在举实例,例如引具体作品讲神化怎样演化为小说,笔记体小说怎样演化为传奇。二、新观点。例如论《山海经》不是巫书;论证《西游记》不是吴承恩著,提出“红学”不存在新旧之说,《金瓶梅》《金云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