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打通高校与孵化中心、孵化中心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创新创业的壁垒,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科技、孵化、融资、入市等指导。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联动机制,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以项目需求为导引,科技创新为内涵,有效孵化为手段,打通创新创业壁垒,解决现有创新创业孵化机制不健全、市场需求不明确等关键问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这些创新行为主体之间需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才能更好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确保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能量的最大释放。目前,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是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完善国内外科技资源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实践教学融合体系构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从专业实践性、时代变革、高校资源整合等方面阐述地方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存在实践课程体系融通不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动力不足、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实践教学路径协同不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以专业化为统领的实践课程融通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融通模式、探索以过程化为原则的实践评价融通体系、发掘以多元化为方向的实践平台协同路径等方面提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融合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本文结合青岛市北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概述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含义,针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搭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塔型创新体系”等措施,以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需要以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为起点,以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为前提,以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为关键,以实现大学生素质评价科学化为保障,以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归宿。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海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海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及海洋科技创新环境四方面构筑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框架,并根据不同创新主体的特点,确定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构建方案。同时就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进行分析,进而从海洋科技政策法规支持平台建设以及创新体系完善等方面阐述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面向社会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增加和高校培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现状,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构建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了以5个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基地以及相配套的创新基地教学模式。经实践验证,通过该科技创新基地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学生事务中构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可以有效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适应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学生活动体系、评价体系、实践环境和基础平台建设,开展科学启蒙、科学研究、科技立项、建设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工作,在学生事务中构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祺  李晓英  余飞 《考试周刊》2013,(44):160-161
结合TRIZ理论构建工科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即不断发现并解决传统教育矛盾,推动教育方式向理想化方向进化,以推行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教育为基础,以信息交互为媒介,以教学实践、竞赛实践、科研实践为纽带,以专利保护和产品孵化为目标,在有效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下,提高教师、学生和企业参与创新、实践创新的热情,营造出更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和谐发展统领的科技发展与人文发展战略是当前企业创新的标志。师范院校在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不仅要将院校的知识体系转变为企业的生产力,而且要通过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人文教育为地方企业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文章就当前师范院校人文教育对服务地方企业的创新体系的影响作了简单的分析,并立足构建师范院校服务企业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1.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迫切需要。按照苏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和科技创新工程总体部署,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核心,以整合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为重点,加快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培育引进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对进一步促进苏州科技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合作形式还是以松散型为主,合作集中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没有在资金、市场方面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导致合作难以深入,不稳定,纠纷多,且普遍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从分析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着力探讨了构建校企联动紧密型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更是一种新型的创新资源,集聚了高校和企业双重的创新要素,既是科技研发创新的基地,也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14.
北京工业大学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激励创新、寓教于研”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政策引导、基地建设、活动搭台、典型示范等一系列优化学术软环境的举措,构建了一个以科学精神为灵魂,以基地建设、激励机制和基金资助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地方高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体系。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特点,通过构建以创业理念、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为主线的培养体系,以鼓励、指导和资金支持为保障的扶持体系以及公平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以整合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特征.文章应用制度研究和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其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分析为起点,构思出一个“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管理组织结构图示”,侧重探讨该结构的机构组成的职能,以及对于以“科技创新管理中心”为代表的一类科技管理领导机构所呈现的兼具行政和服务的属性进行分析,以其多元管理与专家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特征为探讨现阶段科技管理变革的重点.继而,以纳入成本—收益管理、服务外包、风险投资、多元资金管理为主要线索,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建设及构建基金会机制两个方面,进行以整合企业战略管理、资本机制和建构多元财政基础为重点的变革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探索通过计算机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合作,根据企业人才技能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集培训、竞赛、科研、实习、就业为一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最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和企业招聘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机器人竞赛为高科技创新活动,利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以机器人大赛为载体的创新活动体系,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基于我国机器人大赛,构建了以技术基础、扩展技术与工具、专用技术与工具、机器人专用平台四个层次的机器人知识训练体系,制定了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框架的系列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进一步明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创新创业体系进行研究,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国家创新体系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体制安排、运行方式等的总和.当前,世界各国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我国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以及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