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在界定“双循环”新格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体育产业的阻滞表现、畅通机制与保障措施。研究认为:(1)我国体育产业国内大循环阻滞表现在供给侧、就业要素层、资源要素层、需求侧4个方面,其中,供给侧表现在技术投入、产品与服务以及政策制度供给环境方面,体育产业国际“双循环”存在的阻滞表现在体育产品与服务、技术、资金3个方面; (2)“双循环”格局下畅通体育产业阻滞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供给体系机制、需求侧改革提高居民体育消费能力机制、创新驱动体育产业技术进步转化机制等方面;(3)“双循环” 格局下畅通体育产业阻滞的保障措施:持续深化体育产业“放管服”改革,加快实施体育产业需求侧改革政策,推动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体育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2.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动力与路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链、供应链,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体育产业形成了“政府—政策—产业— 市场—企业”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支撑动力。鉴于此,通过紧扣更高水平供需平衡,围绕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抓紧以扩大体育内需、促进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构建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新型体育消费体系,提出 “一个”主线、“两个”改革、“三个”重点、“四个”体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以苏南地区为例,结合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从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两方面探析地方体育产业的升级机制,分别提出了基于创新驱动的体育用品业升级机制和基于多业态集聚的体育服务产业升级机制,并指出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优化资源在产业内部配置、增加企业整体实力是实现体育产业升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面临全面改革和升级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提出,在很多方面是对我国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探索式的实践和发展。体育产业在湾区内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商业环境基础和政策环境基础,粤、港、澳三地体育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新的系统,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全国体育产业的改革发展具有示范作用,总结湾区体育产业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对湾区乃至全国体育产业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实现区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城市群国际竞争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体育培训机构肩负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提高体育人才质量,夯实体育人力资源基础,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导向,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等方面,论述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培训机构协同发展机制的社会价值,对协同发展机制的基本结构进行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人才的整体水平,推动新时代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运动类型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达且规模大,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综合性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条件。运用PEST分析模型,从宏观环境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状况,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为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而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对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研究背景,探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机遇挑战和治理路径。认为:“双循环” 赋予了体育产业在市场主体培育、消费引领、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方面新的时代内涵,扩展了体育产业的经济、社会价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面临时代机遇、战略机遇、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市场主体建设不强、消费潜力释放有限,国际产业分工不合理、品牌影响力不足等一系列现实挑战,亟待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缓解发展矛盾。在路径实施层面,提出体育产业应明确治理主体、完善治理手段、优化治理结构、落实治理战略,通过构筑系统化的治理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以区域经济带动全国经济迈向新台阶的新时代的开始。在国际湾区经济发展取得丰富经验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诸多明显的优势,全面、合理的产业规划将使粤港澳大湾区着实超越世界上其他湾区。平衡规划产业发展,重视休闲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湾区经济规划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而依照湾区城市群中现有产业基础,运动休闲产业应当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从高速发展态势逐步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现实阻滞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内在逻辑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内在驱动、产业融合下的创新发展、“双减”政策下体培市场的发展探索、信息科技下数字体育的创新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呈现:体育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体育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体育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活力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存在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体育复合型人才匮乏、体育产业管理不规范等现实阻滞。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全面发展;落实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创新治理手段与方式,提升体育产业治理水平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本体产业置身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场域中,应构建其自身发展的双循环体系。理想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从产业生态角度分析,双循环体系主要包括核心层、外围层、关联层和国际层等4大维度,面对理想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目标,当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存在要素不畅、供需不优、融合不深、支撑欠佳、贸易赤字等不足,处在高端外循环、低端内循环的层次。应优化供需、畅通要素,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核心层升级;创新引领、深化融合,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外围层拓展;优化保障、培育市场,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关联层改善;深化开放、协同内外,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国际层跨越,通过4个维度的跨越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高质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1.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而做出的战略决策,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价值。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形态,提出相应的方略举措。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立完整的体育内需体系,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引领,参与国际体育治理和促进产业融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扩大体育内需战略与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要以扩大体育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大体育领域投资力度,培育多元体育消费业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期,为竞技体操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粤港澳三地竞技体操的现状做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对竞技体操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粤港澳竞技体操的管理体制问题、竞技体操发展不均衡问题、后备人才问题等。通过协同学原理和梯度推移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竞技体操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包括放大梯度推移的扩散效应逐渐缩小粤港澳竞技体操的差距,建立粤港澳竞技体操战略、资源、文化和运行模式的协同机制,提高大湾区整体竞技体操实力。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已被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其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是在新发展阶段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与现实导向。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数字经济时代,从外源、内源两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产业政策、消费需求、数字市场分别从外部提供了驱动力、拉动力以及拓展力;内源动力主要包括竞争推动力、技术变革力以及平台支撑力。针对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府、资源、产业、企业等4个层面,提出加大数字体育制度建设,保障政策高效落实;推动数据资源规范流通,实现数字技术惠普共享;加大体育产业革新力度,健全数字体育发展体系;制定体育企业转型规范,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等路径。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中,产业平衡、综合发展是一个重要主题,按照湾区现有经济发展格局,体育旅游业具备强劲发展的基本条件,未来需要在体育旅游项目上、管理体制上、金融后台支持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规划,使湾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地理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以开放大学为主导的开放高等教育合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协调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是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一国两制三地”的社会与制度格局使得开放高等教育合作既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又需要考虑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因此,探索和初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高等教育合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框架模型,形成跨区域、多主体、高质量的开放高等教育合作与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明确开放大学改革升级的功能定位,还将服务于大湾区人才培养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重要战略,成为提升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经济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城市人文价值链与大众认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融合和实现城市群价值最大化的核心灵魂。调查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知晓度和了解度不高,但支持度很高;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支持"一国两制",反对"港独"。影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三个主要障碍是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关税制度不同。分析表明,粤港澳居民的认同度较高,构成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价值链的共同基础有七大要素,可以从加强文化艺术交流、推广认同教育等方面促进大众认同。最后从城市交融、国家影响力、城市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等方面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文价值链与大众认同的五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探究构建上海市体育产业战略联盟的意义与方式,研究表明,以国家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企业为主,围绕产业创新,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上海市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高校优势资源利用进行了融合研究,旨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全民健身服务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为全民健身服务,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全民健身服务路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发挥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粤北地区特别是清远市可以说是藏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焦点下的盲点。借助地理距离优势,跨越发展鸿沟,使周边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融合式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将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城市群,描述和测算其基本发展现状及经济分布格局,探索经济辐射的必要性与可能的辐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流空间”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分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基于“流空间”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客运流、经济流、信息流三个维度建立数理统计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物流和经济信息化水平,并综合运用Jenks自然断裂点法和Moran散点图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空间布局分级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有两个增长极——广州和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以珠江为界,珠江东西两岸分级明显;港珠澳大桥的连通有助于加强流要素空间互动,发挥更强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H-H连绵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