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引领和规划了黄河流域城市及其文化软实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点定位、凸显了济南在全国区域、黄河流域、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济南在新发展阶段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迈进了"黄河时代",彰显了黄河文化资源,凸显了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和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使得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黄河文化底色和黄河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上游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区,是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和水源供给区。筑牢上游生态安全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历时三年,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呈现新进展、新变化、新气象,但目前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传承等领域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从强化上游生态保护责任担当、聚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继承弘扬黄河文化、建立健全流域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推进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蕴含深刻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理论之源,黄河泛滥成灾的历史教训与中华民族的治黄方略是历史之鉴,中国共产党领导治理黄河的长期探索是实践之基,防洪形势不容乐观、生态保护刻不容缓、协调发展短板突出、黄河文化根基深厚构成现实之需。探赜习近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入理解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22,(5):58-62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山东省深受黄河文化的孕育滋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省黄河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齐鲁大地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质,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彰显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新时代背景下,山东省应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系,深挖黄河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山东省黄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只有坚持科学思维,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厘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才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是保障黄河安澜的战略思维;二是整体规划治理的系统思维;三是保护开发协调的辩证思维;四是黄河生态安全的底线思维;五是绿色开放发展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对黄河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促进沿黄各省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以黄河生态发展及文化资源挖掘为契机,通过梳理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阐释黄河与郑州的文明关系,盘点郑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给出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现实路径:即梳理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符号;创新文化产品,擦亮黄河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教育,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问题,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蕴含着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系统思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辩证思维;改革创新、突破难题的创新思维;严守原则、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以古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深入理解这些思维方法,可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9.
作为广东省唯一全域纳入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增强盘活用好红色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特别是要坚定信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好资源运用与文化保护、事业铸魂与产业引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文化赋能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特色发展与区域联动的发展任务和逻辑关系,科学统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运用,持续推进红色资源开发与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奋力开创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黄河之滨的生态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西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快速发展机遇,将兰州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和市区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市域旅游共生系统,把文旅IP转化为消费CP,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旨在创建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同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兰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地域特色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现有课程思政在顶层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中都缺少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引入和重视。基于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以一所地处黄河流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依托,探讨将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价值和途径,旨在加快黄河流域高等院校将黄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步伐,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能,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语文课程是落实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学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语文做好黄河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工作,有效引导学生亲近黄河文化、理解黄河文化、认同黄河文化,使学生当好黄河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是其应有之义。黄河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应坚持深刻性、系统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同时,由于黄河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持续的工作,因此要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深挖黄河文化内容,融入中学语文教学,采取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理路,确保黄河文化有效融入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中黄河文化滋生出了丰富的内涵。从历史和文化视角探索黄河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解读在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所焕发出的时代价值,有利于继承、发扬黄河文化,同时为其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层挖掘黄河文化、建设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平台、进行制度建设保障文化传播体系,以及利用融媒体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话语,能更好地“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有效提升黄河文化的价值引领力。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教育是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担当向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江苏省徐州市少先队以“增信铸魂工程”为工作抓手,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把握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把实践育人作为基本形式,把“讲好故事”作为基本途径,向少先队员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特别是讲好党的伟大成就的故事,引领少先队员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黄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举足轻重。从环境法角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和阐释,汲取国外流域生态保护法治实践经验,应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确立完备的全流域综合性法律体系,强化协作的环境法治管理机制,打造健全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探索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法治化,从而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高质量结合指明了方向,即讲好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强调通过加强与现实对话以达“育人”目的。高校地处特定的区域文化之中,必将长期深受地方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精神,这是极富开发价值的现实教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发挥一切育人功能,将地方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解娜  聂玉兵 《考试周刊》2023,(11):11-14
2022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让黄河文化走进校园,传承黄河精神,践行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构建开发黄河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路径,成为新时代黄河流域初中学科教学中黄河文化育人价值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融合黄河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确保本学科课堂教学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承担为国育才的使命。文章立足于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以及其在育人方面的价值,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黄河文化育人价值的开发路径进行研究,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黄河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开发,以便于促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动传承地方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初中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感悟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其充分运用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掀起黄河文化研究热潮。调查并分析黄河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中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以黄河文化内涵、传承困境、传承机制和传承路径为轴承展开研究。提出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发力,探索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从而增强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巴彦淖尔市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对促进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存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不足,文化旅游产业存在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不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专业人才匮乏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尝试性地提出针对性地开发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巴彦淖尔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