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孝的原始陈述。孔子的孝伦理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当代大学生个体主体性凸显,引发了一些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挑战。孔子的孝道伦理思想对个体主体性完善有着重要作用,对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伦关系以及关爱型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孝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而经权观是儒家重要的方法论.孔孟皆重孝,二者孝又各有所长. 总体来说,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孝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符合礼制的孝,也就是说,孔子的孝偏于执经;而孟子在发展孝道的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和具体事例,对孝的遵循古礼的同时,有着因时因事权变的色彩,可以说,孟子的孝是守经达权的孝.  相似文献   

3.
孙虹 《教师》2011,(23):14-15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大学应关注孝文化,崇尚孝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孝意识与孝行为,并要把孝顺父母纳入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体系之中,因此,提出"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尽孝"这一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孝的人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既是一个家庭伦理范畴,更是一个人学范畴。从人学角度来说,孝是一种生命意识,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关于人的生命关怀。孝理论所指向的是人的大生命系统,即面向过去的生命寻根,面向现在的生命关爱,面向未来的生命传承。孝的人学意义在于追求人类生命的永恒与不朽。  相似文献   

5.
孝有其产生的历史基础,然而孝的对象和内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西周的孝和孔子时期以及以后的孝是不一样的,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西周的孝有哪些特征,孔子的孝和西周的孝有什么关系,孔子对西周的孝继承和深化到何种程度,正是本文所要探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浅析《论语》中的“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不仅保持了“善事父母”的本义 ,更强调了其在人文关系中的地位 ,为尽孝与尽忠之间找到了责任心这个契合点 ;并进一步充实孝的内容 ,使之系统化 ,孝不但要养亲 ,还要敬亲爱亲 ,愉色而养 ,真正成为道德需要 ;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 ,孝最终指向忠 ,为君王治理天下服务。全面正确地理解《论语》中的孝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对它扬弃 ,也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学会孝敬     
《学习之友》2009,(11):4-4
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一直很重视孝。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孙中山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源于天而最自然的血缘关系下形成的宗法制内核,加上了作为礼乐之根源的仁,发展成为《论语》中兼含善事父母、亲亲相隐、礼葬、敬祭的入伦亲情和依照宗法礼制为人处事这两个方面的孝的思想,将这种孝进一步升华,便有了以宗法人伦为基础的人道思想,故而《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是孔子人道内涵恰到好处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曾子认为“孝”是德之根本,一切教化均由此生。孝是做人之要道;孝是天下之至德。孝不局限于家,大孝使天下人敬养父母,万众安康。孝贵在恒常.充溢于正道与正气中。曾子孝道观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治国方略之一,对后世影响绵远流长。国内各民族,周边国家、地区无不奉行孝悌之道,其已成为友好相处的道德基础。包括孝悌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化传统.更是海峡两岸必然统一的思想基础与化动力。  相似文献   

11.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正>《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集中最为完备的一部书。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后世儒学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孔子思想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孝"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是最美好的道德方法,从根本上来讲,"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而要全面了解孔子的孝,最为基本的做法就是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推崇具有多个维度和复杂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中直观体现出来。康有为彰显董仲舒与孟子、荀子的关系,尤为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源于荀子,并在这个前提下声称董仲舒的思想超越了孟子和荀子,成为孔子之后一人。与此同时,康有为拉近董仲舒与孔子亲授弟子之间的关系,断言董仲舒的思想源于孔子亲授弟子。康有为对董仲舒与孟子、荀子和孔子亲授弟子关系的认定,目的是提升董仲舒在孔子后学中的地位,借助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自己的孔学观。  相似文献   

14.
张田  孙发利 《文教资料》2010,(36):166-16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孝的思想经过历代圣贤与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和提倡,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一块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王伟丽 《文教资料》2007,(29):51-53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的思想。本文从两个方面讨论孝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具有决定作用,二是儒家学派对孝道的改造与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提倡。  相似文献   

16.
周涛的散文充满昂扬充沛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在对生命的信仰和礼赞,对边陲珍奇物种的颂扬,对气概非凡的杰出人物的赞赏几个方面。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以及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吸收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周涛的散文充满昂扬充沛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在对生命的信仰和礼赞,对边陲珍奇物种的颂扬,对气概非凡的杰出人物的赞赏几个方面。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以及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吸收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孝是对父母感恩之心的自然流露,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和情感。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学习和挖掘传统孝文化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加强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在大学生品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孝的本质是子孙之德,经历两大演变后与宗法政治结缘。传统孝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有利有弊。现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批判与继承,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是社会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维持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孝的思想并不简单,他认为在行孝的过程中,"隐"和"谏"同样重要,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最注重血缘亲情伦理,所以"隐"还是第一位的.然而真正的做法不是一味的"隐",而是"有隐而谏".由于父母的离世,所以孝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父母在世之孝和父母去世后之孝.在这两个阶段,虽然会有些小的冲突,但是孔子都要求人们从真情实感出发做到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