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有些通讯员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基层官兵的生活、思想及所做所为都比较了解,自己只要“随手拈来”就是篇好搞,用不着再专门去采访了。其实不然。采访,就是要挖掘事实的真相.掌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通讯员们亲眼见到的事,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貌;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身在基层所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事情就动笔写稿子,如果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会肤浅、枯燥(没细节),谁出新意,打动不了读者。虽然是在基层写出的稿子,“活鱼”也会照样从自己手中溜掉的。通讯员们身在基层,决不能满足于对本…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今年以来我有两件喜事。一是5月16日观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二是6月9日我代表基层官兵写给彭丽媛等演员的一封感谢信被军报采用。 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以后,为了表达我们基层官兵由衷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我写了《致彭丽媛的一封信》。信写出来了,可是往哪里寄呢?有的同事说:“只有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才有可能被艺术家门看到”。也有的同事说:“你一没资历,二没关系,这么长的稿子,人家编辑看都不会看的”。我有点犹豫了,但转念一想,既然写出来了,试一试吧,遂将稿子寄给了周末文化版责任编辑曹慧民老师…  相似文献   

3.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向他第七子传授写诗经验时说的,意思是要想写诗,得先练好基本功,要了解生活,了解实际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要“身”入,要“亲”知。写诗这样,写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想点子,趴在材料堆上改稿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毛病。不愿下基层,变成“瘸子”;听不到群众心声,听不到基层呼声,变成“聋子”;失去新闻敏感,发现不了问题,变成“呆子”,一位公认的有“前途”的报道员,刚写稿子那阵,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同样,懒人也是当不了通讯员的。时下,有少数基层通讯员心浮气躁,听风就是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其表现一是喜欢道听途说找材料,哪怕一星半点小事也如获至宝地关起门来写新闻,大笔一挥,敷衍成篇;二是爱吃现成饭,就着会议、简报、总结、经验材料、内部通讯等,生吞活剥地写新闻;三是即使下去采访也是蜻蜓点水,车来车往,凭感觉一知半解地写新闻;四是自以为情况熟,万事通,不需要采访也能写出好新闻,结果是稿子写出来见了报,不是无新意,就是漏洞百出惹出不少麻烦,有的还…  相似文献   

5.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6.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和与通讯员的交往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基层通讯员普遍存在“精品意识”差的问题。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通讯员的稿子写出来不愿修改,嫌麻烦,有的甚至说“稿子寄给编辑部,反正编辑要改”;二是有的通讯员写了一二十年,居然拿不出一二件像样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军区军兵种报纸宣传如何贴近官兵,是军区军兵种报纸必须解决的问题。 军队除了兵就是官,这里所说的“官兵”特指基层官兵。“贴近官兵”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报道数量、“地位”上,以直接反映基层官兵情况为主;二是在报道内涵上使读者(包括领导机关人员)喜闻乐见,本文也着重后者。 坚持“从官兵中来” ——具有决定意义的方法 “关于方法的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这是一位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9.
应付各方面挑战“1998法国世界杯”已渐渐远去。但这次的经历在记忆中慢慢地沉淀后,反而还清晰了起来。因为我亲自到法国采访了这届世界杯,与电视里的世界杯是大不相同的。在法国世界杯期间,我的一篇采访日记中写道,记者采访不仅仅是写稿子,写稿子前后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有些事简直就是挑战。例如,吃喝拉撒睡,甚至还有油盐酱醋柴。写完稿子最重要的是要把稿子传回去。传稿子是记者出国采访的大事,也是最现实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11.
“精品”是这样打造的●总编室实习学员孟祥林能到军报系统学习报纸采编流程,进一步提高新闻采写能力,也算了却自己在基层搞新闻报道工作两年的夙愿。分在总编室三版组实习,我更是庆幸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是吗?经过“两关”,凝汇作者和编辑们大量智慧的“样稿”,每天如潮水般涌向总编室,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稿件怎样“过关斩将”走上版面的机会,也使我目睹了深受基层官兵喜爱的三版一件件“精品”出炉的全过程。好稿子一路绿灯好稿子编辑愿意编,编起来也轻松愉快。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月前,一名新疆部队的报…  相似文献   

12.
写好、写深农村报道,是县(市)报服务农村工作和农村读者的“重头戏”。但是,许多县(市)报的记者,感到到农村采访,听到的总是一堆“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见诸报端的不是“四季歌”,就是“豆腐块”,完稿之余,时常抱怨自己的报纸小,写不出“大块头”、“有份量”的稿子。其实不然,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她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农村。而且,县(市)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编辑、记者,经常要编稿子、写稿子。编稿子离不开对原稿进行修改、增删、调整、润饰;写稿子离不开主题的选择、情节的设计、结构的安排,等等。这就会涉及到每篇稿子的长短取舍和去留问题。而这“取舍去留”的最终目的,必须使作品精炼、完美。这就要学会显现文章的眼睛。 姑且把编、写稿子比作画龙,龙不点睛,难以飞腾;稿子的文眼模糊,主题亦得不到升华,读者也得不到要领,就是一篇“和尚的帽子——平不塌”的玩意。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我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平时喜欢写些小报道、小文章,可从来都是自写自感,而不敢拿给领导和同志们看,更没勇气寄到报社去,请问,我该怎样克服这种“稿子怕人看”的心理障碍呢?学员杨洪亮杨洪亮同志:据我所知,在初学写作者中,“稿子怕人看”的现象是很多的。要说这种现象好的一面,那就是凡“稿子怕人看”的同志,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写稿子是“人软货松”,不好意思将稿子拿给别人品头论足,更怕稿子寄出去后“泥牛入海无消息”,干落个丢人现眼,自找没趣。说穿了,这是一种虚荣。C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7.
在采访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三个代表”在基层深入人心,“三个代表”在基层得到落实。可敬的人物,鲜活的事例让我们一次次受到震撼,我们的激情被激发出来,知道稿子怎么写了、也知道节目如何发了。  相似文献   

18.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19.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碰见对门老徐,我问他看没看写自己的稿子,稿子里说他有个“外孙女”,我咋不知道啊。“嗐,那是人家给搞错了,哪来什么外孙女,就是孙女。”听此,我心里一沉,这又是一个事实性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