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选定难度动作为突破口,以提高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技术水平位目标。为我国艺术体操个人运动员难度动作的选择、编排、创新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综述法、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历届艺术体操项目的评分规则在难度动作方面的变化特点和中外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中难度动作的使用数量、类型、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差距,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论:1)2013—2016版规则中身体难度的变化,渗透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使得艺术体操项目朝着可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2)身体难度取消柔韧类难度,身体难度动作数量再次减少,身体难度中新增舞步系列。3)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计分方式与次数的变化;新增器械熟练性难度;鼓励更多使用各项器械的基本组动作。4)优先发展身体难度中旋转类难度;提升难度动作完成的艺术性;重视新增器械熟练性难度。  相似文献   

2.
国际艺术体操规则在个人项目动作编排上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几个周期国际艺术体操规则在个人项目的编排与完成的比例、难度动作要求、加分因素比例及各项器械所要求的身体动作数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艺术体操今后的发展趋势,个人项目编排提高艺术价值;突出各项器械的特点;发展联合难度,发展脱离视线的抛接动作,减少过渡动作,发展除手与臂之外身体其他部位运作器械,以及发展一个身体动作和多个器械动作的结合等建议,供教练员、运动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规则”既是评分的依据,又是该项目发展的标志.最新规则的最大突破是三个方面的结合并用量化数据进行评定,即身体动作的难易与分值结合;身体动作结合操作器械方式与分值结合;身体动作与器械结合的数量与分值结合.其次,在完成难度的数量上,技术价值分取消了以往难度封顶的现象,运动员完全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选择和组合难度.对艺术价值的评判则改变了以往裁判员评分时的模糊、被动、无量化依据的评判局面.完成一个身体难度同时结合多个器械动作的数量以及操作器械的方式,便成为21世纪艺术体操在编排方面追求创新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的2005至2013年三版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从难度部分、艺术部分、完成部分和其他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三版规则的发展变化,得出结论:难度部分中难度值高的难度动作数量呈上升趋势,难度值低的呈下降趋势,并增加了新的难度动作,集体项目中女子和混合组难度系数降低;艺术部分对艺术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评分细则更加系统科学;完成部分对完成裁判的职能进行完善,增设了成套动作除难度动作之外的错误减分和一致性内容错误减分的标准;比赛项目的修订幅度较大,不仅将集体六人改为集体五人,还增设了两项新的比赛项目。同时统一了比赛场地和比赛时间。综合考虑规则各个方面具体修订的情况,提出对当前我国竞技健美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新规则(2013—2016)国际艺术体操评分结构的变化特点,对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技术运用特征进行深层研究与梳理,为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训练提供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新规则实施后第1次全国比赛,即2013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全能前8名运动员的各项器械,共计32套动作进行剖析。结论:新周期规则个人项目评分结构的变化特点,重在强调器械技术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器械技术运用的多元化,突显了器械技术运用的艺术性,使难度与完成并重发展。灵活而巧妙的增加器械技术运用的数量、富有创意的均衡器械技术运用的类型、高标准零失误的完成器械技术动作是共同提升成套动作创新编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竞技蹦床的规则变化为出发点,归纳分析不同周期竞技蹦床规则中对技术动作要求的变化,从中探究技术动作的发展动向,结果表明:(1)不同奥运周期比赛规则对动作难度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同一难度动作难度分值的增加和难度动作储备数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2)蹦床器材的变化,网面弹性变大,有利于腾空高度的发展,但对身体的控制、成套动作的编排及动作之间的衔接提出更高的要求;(3)新规则加入“高度时间”评定因素,打破原有规则难度和完成质量双重因素决定竞技能力的格局,这就要求处理好三维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在稳定的前提下,更高腾空高度完成更难的难度动作,对完成质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以便取得成绩的最大化;(4)落网位移、部位技术动作规格要求的提高、半决赛赛制的增加对蹦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5)训练中把握项目制胜规律,掌握先进训练方法,“稳”中求进,注重创新才可以保持项目优势,便于形成有利格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97-2004年新旧健美操规则(国际体操联合会)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成套动作难度组别、数量,新旧规则项目、场地,赛台的高度,裁判员数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以此分析了当前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难度动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六人项目的难度动作部分,进行了规则和比赛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六人项目的队员组合将对比赛成绩有较大的影响;队形与难度动作的相互关系是成套编排的重点之一;完成难度动作必须与同伴同时、同规则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统计观察法和对比分析法,在FIG(国际体操联合会)第五次重新修订并颁发的2009—2012年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对第8届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混双项目前六名运动员的分布、组别、分值、空间转换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缩小我国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得以进一步提高。结果指出:我国混双项目在难度动作的分布上比较合理,但是选择C组难度动作的数量过多,应增加D组高分值难度;0.6以上分值难度的完成与冠军队相差较大,空间转换倾向于A类和C类,在场地编排方面缺少移动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变化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点对2007、2009年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新规则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变化特点,预测艺术体操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技术价值的主要变化特点是:难度内容增加了器械技术难度;身体难度的数量减少,单个身体难度的分值提高;集体项目更加强调运动员的协作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难度完成的评分标准.艺术价值的主要变化特点是:更加注重音乐与动作的一致性;注重动作、肢体配合的和谐统一;更加强调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全面了解新周期世界竞技健美操男单难度动作的整体水平。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从难度动作的分值及数量、难度动作类别及分布、难度动作的空间转换、0.1难度连接加分运用情况及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等方面,对第九届世界竞技健美操锦标赛男单前八成套中的96个难度动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世锦赛男单前八成套难度动作平均分值较高,多选0.5~0.8分值间的难度动作,以C-跳与跃组难度数量最多;难度动作分布合理,体现了连贯、均衡的三个空间的转换,0.1的难度连接加分运用突出,总体难度得分率较高、完成较好,主要存在动作不充分、转体不完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第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比赛成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调查访问法、录像统计和文献资料对第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全能、单项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男子团体比赛的未来竞争格局将呈现出稳定性,高起评分下的成功率将成为比赛的关键;全能比赛在6个项目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要求突出更多的强项;单项比赛"特长性"的发展态势明显,成套动作的完成更趋于难、新、稳、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第14届亚运会男子体操单项比赛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查访问、录像统计和资料研究,对第14届亚运会男子体操比赛单项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单项实力仍将会在亚洲保持领先地位,但单项比赛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起评分逐渐接近10分,竞争主要表现在难度、动作的编排创新及稳定性上;单项呈特长化发展趋势,规程和规则的变化要求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的难度和编排上不断创新,准确把握各单项技术发展趋向,大力培养“特长”型选手。旨在为我国男子体操的教学训练与竞赛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新奥运周期(2013 2016)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精神为切入点,对2013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成年个人全能前8名运动员四项器械,共计32个成套动作进行深入剖析。依据新规则导向下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评分体系变化特点,重点研究了身体难度的现状与发展走向。结果表明:身体难度是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主旋律,优化选择身体难度的价值,提高成套动作的技术含量;创意选编身体难度的类型,丰富成套动作的艺术内涵。因此,个人项目身体难度的发展应向"高难"、"优美"、"多样"、"高质"全新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5.
竞技武术套路追求运动成绩,而难度动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的好坏。随着技术动作的难度加大,腾空旋转的角度在增加,对难度动作进行尝试性研究,无疑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此,利用先进的仪器选取C级旋转类难度动作作为研究主体,对"旋风脚720°+马步"的速度特征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竞技武术套路的训练理论,并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竞技武术套路的旋转类难度训练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外竞技健美操女单项目难度编排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06年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单冠军和我国女单比赛套路中的难度动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选手难度动作在成套动作中分布的均衡性与冠军选手差别不大,在难度动作组别的选择上,我国选手对A类、B类动作的选择均少于冠军选手,在难度级别的选择上以及难度组别在成套中出现顺序的多样性上均不及冠军选手,在联合难度动作上我国选手优于冠军选手,但难度级别在成套动作中的编排上与冠军选手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观察与数理统计法及分析归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第30届奥运会女子蹦床比赛网上单人成套动作的编排特征.发现:在“奇数”和“偶数”动作位,分别以5种前空翻和5种后空翻来组成一套具有最高难度价值的成套动作,是当今世界蹦床优秀女子个人运动员布置成套前、后两类空翻动作的主要特征;而以最高难度2.0分的前空翻动作为“开始”,以3(或2)个“1.5分以上”和1(或2)个1.3分的“前空翻”动作、及2(或3)个“1.4分以上”和2(或1)个1.2分(或“1个1.0分和1个1.2分”)的后空翻动作为“中间”,并采用相对“开始”难度稍低而又不失与成套“高难度”相匹配,且有利于“稳定完成”的1.6分高难度“后空翻”为“结束”,则是伦敦奥运会众多优秀蹦床女单选手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全国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和 1 998年世界友好城市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优秀个人选手成套动作的分析 ,指出我国少年选手成套动作难度数量低 ,各类难度发展不均衡 ,转体技术落后 ,非技术性停顿和移动多 ,不能充分使用器械等现象 ,提出应借鉴世界优秀年轻选手成套编排的经验 ,在全国少年比赛中制定特定规则 ,提高我国少年选手成套编排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对参加2011年全国蹦床锦标赛的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的飞行分对成绩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飞行时间对女子预赛的名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对决赛名次影响较小。决赛飞行分大于预赛第2套飞行分,但是小于预赛第1套。决赛飞行分高于难度分是普遍现象。建议在规则适应阶段,提高飞行分,同时必须注意综合难度、技术以及位移等对成绩的影响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力求在提高飞行时间的同时,保持更高的难度分和技术分,减少位移分。  相似文献   

20.
以2006年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比赛现场观 察与统计、录像观察与统计等方法,在分析五个单项运动员的难度分、艺术分和 完成分的基础上,初步揭示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不同单项上的竞技实力以 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了现阶段国际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期 望对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