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全球史虽然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全球史观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法论,把它与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相提并论确实不很妥当。世界史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借鉴全球史学者的一些方法论,但全球史不能代替世界史。西方文明是一个既有惊人创造力又有惊人破坏力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灾难都是一些“牵动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世界史的编纂中,用科学发展观重点阐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绝不是“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2.
环境史开创了世界史新的领域,搭建起一条由传统全球视野向更宏大叙事的生态环境视野的世界史编纂方法的演进路径.二十世纪下半叶,人类步入“生态学时代”,一方面全球史学家突破传统世界史体系,将生态史作为全球史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另一方面环境史家关注“跨越国界”的生物圈,以世界史作为研究范围,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使得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成为世界史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全球史"又称"新世界史",是一个有别于旧的世界史的史学流派。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不断关注用跨国的和全球的方法研究过去,形成了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全球史在普世价值观、历史观、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许多新观点,对传统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和启示。教育史学者应密切关注国际史学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并考虑如何加以应对,我们可以从全球史视野推进教育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冷战以后,国际史学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对"世界史"(world history)和"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关注不断加强。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已经有了"世界史",还要有"全球史"呢?其实,全球史也称作"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即现在的全球史研究者更倾向于研究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最后30年以来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历程中,与中国史教科书相比,世界史教科书的近代化步履显得格外蹒跚,其主因在于中国史教科书可以依托中国史研究的深厚传统,而世界史教科书则不得不面对世界史研究植根于西方的尴尬现实。令人欣慰的是,回溯中国中学世界史教科书的本土化足迹,何炳松编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以新史  相似文献   

6.
学科是具有独立性的。这种独立性在方式上是外在于国家、阶级、政治或民族而存在的,在效果上是能够达到普世性共享的。但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学科的这种独立性被动摇了。19世纪,在自然科学的启发下,人类学展示出一种开放的学科态度和学术热情,力图对所有民族展开探索。随着西方对非洲殖民奴役的展开,人类学试图给世界呈现出一幅比哲学或实验科学更为贴切的关于非洲的形象。殖民统治瓦解后,人类学对非洲的生产、技术、制度和文化重新考察,对主导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西方价值提出全面质疑,对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决定一切的现实展开重估,以重塑非洲价值。  相似文献   

7.
沈辰 《历史教学问题》2012,(1):138-140,56
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1945年至今世界史的呈现: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的比较"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国际历史教育协会(ISH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共同协办。来自中国、德国和韩国的30余位历史学者参加讨论。与会各国学者围绕亚欧历史的转折点、亚欧历史教科书中教学观念的比较、亚欧公共史学中的冷战、亚欧教科书中世界史叙述方式的比较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讨论范围涉及历史教学、史学理论、世界史、全球史和冷战史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9.
<正>张忠祥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非洲研究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了。无论是从世界史学科建设出发,还是从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现实需要出发,都要求中国学术界加强对非洲的研究,包括对非洲历史、非洲文化、非洲政治以及非洲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我们这门课是"非洲史专题研究",之前已经讨论了非洲古代文明、非洲传统文化、殖民主义与非洲、以及非洲独立以后对发展道路的选择等专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了9所美国高校历史学系的"世界史"课程设置作为质性观察对象,以便更广泛了解美国高校历史学系"世界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总体看来,美国高校的"世界史"课程改革,其努力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趋势上: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向强调跨越时空、强调地区间联系的"全球史"转变;二是在解释体系上,向强调多样性、强调概念工具的"新史学"转变。这两方面既给"世界史"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改观,但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现代世界体系、全球化和当代国际政治发展演变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经济和政治的客观发展,决定了全球化只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漫长的西方殖民化或西方化的终结而产生的一个新阶段。简而言之,全球化是世界历史(或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新阶段。文章还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透视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编写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以马克思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的论断为基础,致力于破除“西方中心论”,力图揭示世界历史从古代的多中心,到近代的单一中心,再到现代和当今的多中心的发展进程,并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结合,在世界历史中观察中国的地位,也从中国的视角看世界历史的进程。史料阅读等辅助栏目的设置,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尊重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与西方主流理论不同的逻辑体系和哲学内涵,在世界政治的主题、世界政治的发展动力、研究国际问题的基本范式及理论自身的哲学和历史本质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理论既有相似和相近的一面,同时更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如何以更加开放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并将其理论精义运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实践和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是今天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乍看之下不成问题的西方伦理学的范围,细想之下却是珍上需要慎思的问题。“西方”和“伦理学”各自向人们的理解力呈示多种语义。“西方”在现代汉语中现有四义:地理西方、政治西方、经济西方和化西方。而化西方在西方历史的远古、中古、近代和现代所指不同。各时期的化西方所指涉的地域应当综合加以考虑。西方哲学家们对“伦理学”的理解是多式多样的,大体可归为四类:第一类可称为亚里斯多德式,属于道德规范论或德性论;第二类可称为芝诺-伊壁鸠鲁式,属于人生哲学;第三类可称为康德式,属于道德形上学;第四类可称为摩尔式,属于道德语言学。其中第一类理解占主导地位。这四类理解应当被兼顾。基于对“西方”和“伦理学”的语义分析,西方伦理学的范围严格地被界定。就范围而言,西方伦理学史不等于欧洲伦理学史,不限于西方哲学伦理学咣,不同于西方道德史。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数字史学逐渐成为国际史学界的一股新潮流,而非洲史同样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自身的数字转向。非洲史的数字化既实现了部分宝贵史料的数字化保存,也在非洲史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数字化探索,还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开放。作为非洲史数字化的典范,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研究的数字化进程不仅体现了史料内容的日益丰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开放程度的空前扩大,还通过数据库大联通、跨库搜索和数字同行评审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颇具开创性的成果,为整个数字史学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同时,非洲史的数字化还有着与欧美发达地区数字化截然不同的特征,那就是由于殖民历史包袱和南北现实差距而带来的数字"帝国主义"威胁以及这其中敏感的道德议题。  相似文献   

16.
自2011年2月以来在利比亚持续了7个多月的地区战争对西亚北非局势将产生长期的影响,利比亚乱局的原因深深地植根于利比亚部落政治的历史中。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所著的《利比亚史》是目前国内介绍利比亚历史的一部佳作,该书跨越利比亚3000年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利比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的综合著作。本文主要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期有助于明晰利比亚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其发生政治乱局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较少为学界关注的新英格兰、非洲、西印度间的三角贸易,还包括许多直接贸易渠道。通过大西洋贸易,西欧一些国家,特别是英法获得了巨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中心。而非洲和美洲,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却受制于大西洋贸易,日益沦落为世界经济的边缘。不过,在很大程度上由大西洋贸易和西欧经济强国自身经济发展要素机制所决定的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卷入大西洋贸易的西欧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还表现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内部的各自不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磊 《商洛学院学报》2013,27(1):11-15,28
外交保护是国际法上国家保护自己国民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围绕外交保护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手段,国际社会存在比较大的分歧。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是目前该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法文件。以该文件作为线索,可以发现,国际法委员会对外交保护的"准定义"尽管已经较为全面,但是还应当融入"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与"用尽当地救济"这两个关键要素。就外交保护的手段而言,一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应当包括武力行为,这源于外交保护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成为西方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都认为,外交保护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乔治·莫德尔斯基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学派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作用下,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论点旨在为“中国威胁论”张目,文章对这一论点在新世纪的可行性提出质疑,认为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全球化、非传统安全和国际机制将增加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扩大其利益面,从而消解这种“规律”,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的关系走出历史的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