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创造的一种特殊话语,是网民作为话语生产主体自主创造出来的意义符码。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肯定对网络流行语不陌生,网上网下常常会有有意无意的说起或是听到,那么网络流行语为何如此之火。笔者将从传播学视野下,分流行语本体、媒介和受众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1]现今人们所说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谐音,比喻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句,如"伊妹儿"、"表酱紫"(不要这样子)、"恐龙"(长相不好看的女孩)等.  相似文献   

3.
李伟娜 《新闻窗》2013,(2):64-65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网民们大量对其进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并不完全依附于网络,很多当红的网络流行语也会由网络传播向现实生活进行渗透。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大多是因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如: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虽然源自几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但是这句话的真正走红还是缘于一起网络事件。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网络语境及文化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本文对上海地区1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1300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态度有很大差别,对流行语的创新性和交流便利较为认可。资深网民有着更高水平的日常网络流行语使用,网络流行语评价态度对个体使用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平台在国民认知中逐渐普及,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直线上升,日益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及观念,学界对网络流行语形成机制与传播影响的探究也越来越重视。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具备传播性、奇趣性、时效性、社会性、典型性等特征。其传播机制包括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社会化的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再创造,网民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关注,网络名人对网民心理、情感及价值的引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杨萍 《军事记者》2011,(5):61-61
在2010年第5期《今传媒》撰文认为,网民争夺话语权的需要、网民心理情绪宣泄的需要是网民创造网络流行语的两大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中有一类往往带有着“无厘头”特征,本文称之为无厘头网络流行语.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延承了电影和文学语言中无厘头的特点,荒诞离奇,看似无中心、无目的,但其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反思.本文分析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体现,探讨了网民热衷于创作使用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动机,最后解读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认为强势网络语言模因需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才能成为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类型.笔者从出版行业、网民宿主、教育行业的角度提出了规范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网络打交道,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逐渐对网络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在网络中流行的语言也在第一时间于网民之中迅速传播开来,并日渐成为网民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常用语言。相比传统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更加活泼、有趣,为人们的聊天空间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为人们的聊天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下网络流行语给人们造成的“符号围困”窘境,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消费符号属性进行确证,解读其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消费循环本质,并进一步对网民、平台、主流媒体三方主体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为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孙雅妮 《青年记者》2014,(2):103-104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网络聊天室、博客、网络社区等网络空间上产生,通过网友的频繁引用、转载及再创作实现传播,并在网络内外长期风行的一种网民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几年由于网络流行语的风行,使其广告价值逐渐凸显。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语言学的角度挖掘网络流行语具备的广告语言特性,探讨其转变为广告语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在网民中广泛流行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可以是“大虾”、“奇葩”、“躲猫猫”这样的词或短语,也可以是“你懂的”、“有钱就是这么任性”等句子,还可以是被称为“火星文”的“@”、“T_T”等非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以新奇、诙谐、简洁的方式,述说网民愉悦或凄凉的心境,表达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适度”的认同或“温和”的不满.  相似文献   

13.
赵艺玲 《视听》2016,(6):144-145
网络流行语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语言话语体系。从最初的娱乐恶搞到时下对公共事件的暗讽和批判,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无不是一个流行替代另一个流行。作为一种草根叙事艺术,它明显带有娱乐性、调侃性、批判性以及狂欢性。本文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分类和生产方式,探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性收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这些网络上流行的语言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力量,迅速走出网络,进入社会诸多领域。新闻媒介以其敏感嗅觉捕捉到了这种新语言,并在其新闻报道中引入了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与新闻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各自特征和使用领域;同时这两种语言又有许多相似的特点能让它们融合一体。本文着重分析了新闻语言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以其形式新颖、形象简洁、传播迅速、时尚流行之特点而倍受网民喜爱。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也毫无例外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方圆 《青年记者》2022,(6):45-46
网络流行语在满足新时代网民"求省求简",娱乐化、趣味化社交沟通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语言"口水化"、网络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担忧.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入手,探析网络语言泛滥背后的风险和隐患,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符号,又能够往其他领域扩展,典型的表现便是被市场所收编.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胡宇杰 《新闻世界》2011,(8):104-105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不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产生,而是成为了一种反映某些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热词"被"进行个案分析,剖析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符号建构过程和话语对抗体系,认为网民正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萍 《新闻前哨》2010,(4):87-89
网民从网络媒体中获得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拥有的话语霸权地位,在传统媒体话语之外,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网络流行语无疑是这种网民自主话语的集中张扬。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