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春节习俗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农耕时节联系密切,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时节的作用越来越被淡化,春节习俗文化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一些相关传统习俗逐渐消失.现今,借助于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春节习俗文化传播渐行渐近,并表现出独有的传播中的互动特征:共享的呈现,以及共享到共情的转化.通过对抖音APP春节习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张敏 《兰台世界》2016,(3):103-105
原始的母权文化、游牧民族的习俗以及儒家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契丹文化中母性崇拜现象大量存在,不论是契丹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还是礼仪活动、政治法律等方面,都留下了母性崇拜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3.
民间传播习俗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 ,透视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和春节。文章认为 ,除夕及春节期间的传播习俗既涉及内向传播 ,也涉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如守岁、祈如愿、家人团聚、拜年和节日期间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及贴春联等 ,都包含着丰富的传播内容 ,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传播功用。  相似文献   

4.
徐辛酉 《北京档案》2010,(12):27-28
少数民族档案延续记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与地方习俗传承天然具有紧密联系.作为第一手素材,少数民族档案在地方习俗传承中文化价值的表现是文化留存、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5.
刘精科 《传媒》2016,(20):62-64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吴娟 《东南传播》2011,(11):29-31
闽台民间信仰以特殊的地域与历史文化背景塑造女性神祗崇拜,这种女性神祗的崇拜在传播因子的作用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播。本文将以源于福建本土的女性神祗为研究案例,以闽台特殊的地域文化为研究背景,分析闽台女性神祗崇拜的研究现状、传播过程和传播现状,探寻闽台女性神祗崇拜及其传播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火是北方民间广泛崇拜的对象,历史上,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和信奉萨满教的满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蒙古等民族。以及日本、朝鲜、俄罗斯境内即东北亚地区的民族,都有许多敬火的习俗和火祭仪式。在人类文化史上,火崇拜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但在北方却有一些突出特点,它延续的历史悠长,流传的范围广泛,它渗透在民俗活动、民俗心理中,而且在传承过程中,火的作用与功能也愈益繁多,在整体上,则表现了一种原始文化特征。 1.火神是自然崇拜的重要神祗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社会谣谚承担着记录古代社会发展轨迹、彰显人们生活习俗、传播历史文化的重大作用。舆论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传播形式,与谣谚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中,笔者将对以上提到的几种传播特征进行详细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也赋予了中国式慈善文化现代化内涵:中国式慈善文化的现代化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的现代化慈善文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慈善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慈善文化、是走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的现代化慈善文化。中国式慈善文化必须走出国门,才能向世界展现中国式慈善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及共享理念。目前,中国式慈善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着传播主体、传播途径单一等缺陷,所以应从扩宽传播主体、创新传播路径等方式做好中国式慈善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据相关民俗志与田野调查资料,从创世神话、图腾——始祖神话的剖析中,探究北方阿尔泰民族中有代表性的尚白习俗的形态及其文化观念。并追索尚白习俗的精神源头——萨满教的太阳崇拜,揭示其中蕴含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衍生出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的土地神崇拜习俗。土地崇拜源于对土地纯物质形式的崇拜,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格神。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崇拜系统,都源于"社"文化底蕴的支撑和文化归属意识的培育,具有共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高要春社、澳门土地信俗和香港土地庙三地的土地崇拜形式不一,但民众心理有共通性。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崇拜,可以跨越地域和制度,诠释粤港澳社群共通的文化心理符号,发挥土地民俗信仰的凝聚力与文化归属效应,最大公约数地整合大湾区社群力量,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下,梳理社树及其崇拜习俗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管理对当下留住活态乡愁的文化意义。古代立树为社,社树最初与社神同体,并且蕴含了家国、祖先、乡土等多重文化内涵。对中国的社树崇拜风俗进行解读与剖析,能为记住乡愁提供活态的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13.
由于所进入国家的文化与品牌母国文化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同时又有可能面对复杂的人文和历史背景,因此,跨文化品牌传播中,品牌信息跨越的不仅是空间距离,而且是社会距离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距离.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看,主要体现为空间贴近性与“领地欲”的冲突;本土化、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以及“地域偏见”和“洋品牌”崇拜并存等情形.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传播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关系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4.
薛霞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11-112
随着微博的日益强大,品牌竞争的营销战已迅速转移到微博中,并呈硝烟滚滚之势.相关传播技巧因而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拉斯韦尔的5W宣传模式详尽生动得阐述了意见领袖崇拜,有价值的故事,互动工具箱,目标粉丝追踪以及粘住顾客忠诚度等微博营销战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15.
自2013年至今,"锦鲤祈福"习俗在互联网平台方兴未艾,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亚文化。作为民间信仰在互联网世界延伸的典型表现,锦鲤祈福不仅是一种功利化、世俗化的动物崇拜,也是一种以模仿作为传播本质的网络文化。该习俗既表现了青年群体在风险社会中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应接不暇,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转发者对生活无法全盘掌握的无奈之感。但是,青年群体并非以"锦鲤祈福"方式替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是利用它来增强自身实现目标的内驱力。"锦鲤祈福"习俗的背后,是当代中国青年积极能动与消极焦虑交织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亚洲文化的中心地位,其文化的传播影响了东南亚各国.越南的国土与中国毗连,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中越两国的传统年节习俗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仡佬族是贵州一个古老的民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丧葬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遵义是仡佬族主要居住地,本文通过对遵义地区仡佬族的丧葬习俗和墓葬形式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琪 《青年记者》2016,(5):109-110
2015年下半年,中超联赛转播权拍出80亿元人民币高价的消息成为各方追逐的焦点,加之中国足协与足管中心分离成为国内第一个独立运作的体育行业协会以及全国建立5000所足球特色学校的重大决定,催使大众重新思考中国足球改革和传播足球文化的真实用意.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足球的问题已经超越奖牌之争,其实质在于通过足球活动传播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的现代化意识,引导青少年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将对足球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邓羽 《兰台世界》2015,(2):63-64
习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既是历史文化,也是档案文化。通过分析"行通济"习俗的起源及现代化转型,阐述了"行通济"的文化内涵及其档案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广告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寻找人类情感共鸣点、实施本土化广告策略是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