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丽 《滇中文化》2006,(1):14-15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适时提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又一次重大深化。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和事业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上,引申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并把它作为大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就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明确的定位,实践中也能起到提纲挈领、有的放矢的作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历史责任。和谐校园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而发展。本文主要想从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践和理论视角,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具有五千年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和平、统一历来是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大主题,而和谐则是达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桥梁。和谐是一种化。和谐是社会明进步的标志。和谐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保证。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化渗透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在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不但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更是国民所需,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优质、高速度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为其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精神支柱、知识力量。其中,作为精神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重责、并因此获得发展自身的绝佳契机。即,化建设必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大作为,同时在其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和谐及其进步。作为其基础,我们应当大力发掘和谐化遗产,扬弃传统和谐精神,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传统的资源、化的根据,也为实现社会主义化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和谐奠基。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构建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成都民间传统文化是成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资源,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充分利用成都的民间传统文化促进社区家庭关系融洽,成员交流,促进人与文化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文化工作在和谐社会中所提负的责任是双重的。第一是文化工作应该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构建和谐社会为文化工作营造了发展自我的表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文化工作应抓住机遇充分地发展、拓展文化的空间,以之丰富,夯实文化基础,完善充实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文化品格风范和适应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素养能力,培养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队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文化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明 《华夏文化》2005,(2):9-12
“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种媒体和各种理论研究文章里,出现频度很高的几个概念。我很赞成“和谐社会”这样的提法,也赞成“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提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也很乐意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如果全社会都很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话,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和谐包含了社会成员关系的和谐,而和谐与否势必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有关,与人们对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有关。在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巨变给农民带来的冲击最大,因而他们的心理感受最剧烈。本文对成都郊区农民分化的心理承受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中《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继《劳动法》颁布后的又一重要法律,重申并准确认请该部法律的立法主旨,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将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净土信仰以菩提心为本,在其菩萨道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呈现的如信愿行,六度、四摄与慈悲喜舍,净业三福,六和敬以及建设人间净土等等理念.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心理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有内在的相互呼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总目标,立足科学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共产党员和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和谐"是不同方面相处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社会各个方面是最合适的存在与发展着。社会要和谐,就要科学发展。要抓住机遇,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笔者从玉溪市境内城乡农民业余文艺队,了解到许多演出活动的见闻。通过反复调研和分析。笔者认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新农村或和谐家庭,不只是需要经济发展,其实,广大公众更需要文化生活的异彩纷呈和繁荣。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很多中、老年人都谈到:花灯、歌舞演唱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好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和身体锻炼方式;它有益于净化民风、村风和提升精神文明的品质:有益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益于利用个私或集体富裕经济,繁荣城乡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17.
大凡说话做事写文章都得抓重点、讲究主题。文化工作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文化工作者素质形成的重要一环就是懂优劣、识时务、抓主题.具有从事先进文化工作的头脑和意识。那么.什么是文化工作的主题呢?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原则与精义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家庭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家庭美德建设,而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必须吸收传统家庭道德的精华,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无庸置疑的浅显道理。然而,在人们一方面称赞诸如孝道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批判其局限性的研究模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