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彭京 《档案时空》2005,(1):28-31
翻开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档案史册,曾载有他与校长张干的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但在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他的校长张干执著教育的精神给予了深情的关注,留下了一些罕为世人知晓的轶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有严重的失误.但是在许多方面,例如在文风方面,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文风问题。他认为,文风是党风和学风的表现。1942年2月8日,他在延安干部会上讲演时,就痛斥党内存在的党八股文风。他说,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藏身的地方,不反对党八股,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也很难消灭。党八股形式,不利于发扬革命精神,而且容易窒息革命精神。一个人写八股文章,如果登在报纸上,就会影响许多人,害人不浅。  相似文献   

3.
《浙江档案》2003,(12):14-14
早在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与他亲近的青年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这不仅因为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更因为他对毛泽东的才华和人格力量的“崇拜”。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给毛泽东献锦旗,锦旗上大书:“我们永远跟你走”。当年重庆谈判,郭沫若见毛泽东的怀表已经很旧,立即将自己的瑞士名表相赠。毛泽东对郭沫若的这一赠品十分珍视,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这块表的来历。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史学著作,历来十分重视。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毛泽东亲笔复信郭…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湖北、武汉、东湖,人民领袖毛泽东钟爱之地。湖北省档案馆现整理一组馆藏人民领袖毛泽东在湖北珍贵老照片,集中再现毛泽东的湖北足迹。敬爱的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47年了,荆楚大地遍布他的足迹,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他伟大的一生中,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且对文秘工作也是身体力行、独具卓见.今天,回顾他老人家对文秘和文秘工作的论述及实践,对我们每一位档案工作者都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6.
“吃水不忘挖井人”,伟大领袖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他的嘉言懿行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他的理论和思想仍在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的英名,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毛泽东的音容也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在毛泽东诞辰110年之际,仅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与图书馆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政治舞台上,没有哪一位政治领袖像毛泽东那样受到全世界的一致推崇,他逝世后,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是一波波毛泽东热潮,他的六大国际战略构想,不仅当时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同样还影响着世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是我党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关心编辑出版事业,并亲自创办和编辑了一些书刊。探讨毛泽东同志的编辑活动,有益于领会毛泽东同志的编辑出版思想,并对今天我们进一步明确编辑出版工作的方向,继承和发扬党的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实习记者杨嘉)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对毛泽东同志的热爱和思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书籍出版社于近日推出了《毛泽东家风》一书,并于9月8日召开了该书新书发布会。在新书发布会上,本书主编孔祥涛介绍了本书从选题到写作再到编辑的一系列过程。他说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让更多的人分享领袖家风,弘扬革命精神和优秀道德风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振兴中华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本书讲求创新,力避炒冷饭、神秘化或庸俗化,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家庭与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  相似文献   

10.
从本篇开始,我们将较为详细地考察、分析和梳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若干要点。首先要指出的是,在毛泽东看来,报纸是一种意识形态。有一次毛泽东谈到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他说,社会主义改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制度不单是所有制,而且有上层建筑,就是政府、政府机关、意识形态,譬如报纸是属  相似文献   

11.
田拥军 《今传媒》2007,(11):53-54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毛泽东早已在岁月的洗礼下化为了象征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文化符号.他的思想就像是一颗恒星,始终照耀着东方大地,并在人们的记忆和传颂中得以沉淀.在提及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时,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冠以其"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等头衔,却鲜有人会从"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学理论家"这一角度对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生前十分重视新闻工作,他不仅写过和修改过大量的消息、述评、社论、编者按等,而且还亲手拟标题、改标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毛泽东修改的标题中,可以总结出几条有益的经验。引人注目1948年华北解放区召开了一次中等教育会议。9月14日,由新华社播发了一则新闻和一篇社论,这两篇稿子都是毛泽东同志批改过的。新闻的原标题为: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看报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知识广博,通晓古今的文化巨匠。毛泽东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不但博览群书,而且酷爱阅读报刊。毛泽东喜欢看报,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年时代。1911年,他来到长沙进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报纸上有新闻、有政论及其他各种文章,觉得五花八门,美不胜收。从此,他就特别喜爱看报,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久,他离开学校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湖南新军,当了兵。新军每月给士兵发7块钱饷银。毛泽东得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图书馆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回忆、研究一下毛泽东同志在利用图书馆、关心图书馆事业发展以及他在治学精神方面为我们做出的光辉榜样,从而激励指导我们进一步抓好图书资料情报工作,为开创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说,毛泽东思想只是一种学派、一种学说,这种看法已经证明是不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是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家的科学思想之大成的思想体系,它回答了先进思想家和实践提出的许多方面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指明了解决当代重要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然,这其中包含了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毫无疑问与毛泽东本人的才能、实践、勤奋和勇气分不开的。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同样也是如此。 万物皆有源,毛泽东新闻思想之源在哪里?这是新闻界的同志比较关心的,我也关心。 我想从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伟大的先行者们的观点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同时我还觉得最真实地了解他的思想演变过程,应该从他在延安同斯诺的谈话去研究。这里先引用几段他的自述:  相似文献   

16.
文运昌永远理解不了毛泽东 文运昌是毛泽东外婆家的大表兄,也是他少年时代的密友.文运昌生于1884年,家住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圫.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唐家圫成了他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外公外婆和舅父等长辈的疼爱,而且几位表兄弟与他意气相投,感情甚笃,尤其是比他年长9岁的大表兄文运昌更加关系密切.文运昌经常借家里的藏书给毛泽东阅读,还向他介绍湘乡县东山高等学堂,这是一所中西合璧的新式学校.这正是想走出韶山冲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毛泽东所渴求的.在文运昌的鼓励下以及舅父和同族、塾师的帮助下,毛泽东终于冲破了父亲要他辍学到米店当学徒的阻力,来到东山学堂读书,文运昌为他办好了入学手续,而且主动做他的入学担保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斯诺最初相识于陕北保安,毛泽东是一位能够把国家社稷揽入胸怀的共产党领袖,斯诺是一位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职业记者,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本文对电影中斯诺的形象进行研究,认为电影不仅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精神,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及东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42年,四川江津,党的早期领袖陈独秀在贫困、疾病和忧伤中走到了生命的终极;也许是一种感应,红都延安,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谈到陈独秀时,似乎在给他盖棺定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  相似文献   

19.
孙焕英 《传媒》2002,(10):22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某些文人—其中有史家、哲人、写手等等,对毛泽东研究的热度,就一直在沸点上,而且我以为,某些研究步入了一种误区,即三维发掘,立体开拓。 第一维,是毛泽东的美食香烟。毛泽东爱抽什么牌的烟品,喜欢什么样的烟具,他为什么一辈子不用先进的打火机而一直用传统的火柴,等等,成了一些  相似文献   

20.
翻开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档案史册,曾载有他与校长张干的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但在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他的校长张干执教育的精神给予了深情的关注,留下了一些罕为世人知晓的轶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