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进入了新世纪,我们蚂蚁也进入了新世纪。你知道吗?为了加强交流,共同进步,现在的蚂蚁见面都说英语。在我们的蚂蚁学校里,当然有蚂蚁老师,还有外教,有英国的、美国的,还有俄国的蚂蚁外教,这些国家的蚂蚁都是坐小型飞机来到中国的蚂蚁学校教外语的,而且它们的工钱不是钱而是食物。在上学的时候,蚂蚁学生们都穿着蚂蚁学校统一定做的校服,每人都有好几十套。现在你肯定在想蚂蚁学生的生活这么好,那它们的经济条件也非常好吧。那当然因为它们所谓的“钱”就是人类掉的馍屑,人们经常掉馍屑,蚂蚁的生活理所当然的好啦。蚂蚁的高…  相似文献   

2.
蚂蚁也会牧“羊”,岂非天方夜谭? 要知道,畜牧业是以牛羊为主的饲养业,所以习惯上用牧羊泛指畜牧业,蚂蚁牧“羊”即蚂蚁经营畜牧业的意思。不过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羊”是加引号的, 因为那么大的羊,对于那么小的蚂蚁来说,真要让它们去放牧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蚂蚁的畜牧业放牧的是一些什么动物呢?它们放牧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又是  相似文献   

3.
葵花宝典     
我们在潜意识里是否总认为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思考者和主宰者?要记得,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除了有我们人类,还有一群可爱的动物!它们的生命同样高贵,它们同样必须获得尊重!在这个温暖的冬日里让我们来阅读动物,一起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生命的光辉!作者朴朴在序言里讲了一个她在非典期间冒着危险收养了一只名叫“叩叩”的流浪狗的故事,简简单单的情节,却令人感动不已。在全书的五大部分里,她心平气和地讲述了154则生动的动物故事。每一篇都引人入胜,予人启迪。一只鳄鱼的事情将告诉你“无法坚持到底,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小黄蚂蚁的互助行为让你懂得“授人以惠本身也是一种收益”……无论是平淡美丽或者波澜壮阔的故事都会让你连连感叹――野兽的生存智慧何尝不是在折射着宝贵的人生哲理!《野兽人生》作者:朴朴九洲出版社布封是18世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匠,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布封眼中,马是“世上最美丽的一种动物……虽为人坐骑,却不失俊雅高贵的品格”;狼是“一个地道可憎的野兽,它的一切都是讨人嫌的”……一幅幅动物画像逼真有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和谐、和平、欢乐的气氛。阅读动物其实是在阅读自己,说不定...  相似文献   

4.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作者培根曾经做了一次名为“蚂蚁、蜘蛛和蜜蜂”的演讲。在讲演开始,他风趣地问大家:“你们都见过蚂蚁、蜘蛛和蜜蜂吗?”大厅里立刻发出了一阵哄笑。“蚂蚁、蜘蛛和蜜蜂,这些大家都知道,可是你们谁能够说出它们在方法论上各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呢?”全场立刻安静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关于名著,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都有过精辟论述——美国作家梭罗说:“经典作品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阅读所有的好书,的确如同与历代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年代那些书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就一直在寻求一种让文化得以沿袭下去的方式,于是“书”就在传播和沿袭文化的要求下产生了。这也就是我们后为所说的书籍。今天我们再说到“书”这个字时,也大多是指书本、书籍、书刊,即供我们阅读的文字作品。而在古诗文中,“书”却有好几种用法,现对这些用法列举如下,以供同学们在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这里不仅指人的生命,这世界上所有具有生命的东西,哪怕一只蚂蚁,它都有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万物的主宰”,这些都是人类封给自己的,谁赋予你居高临下的权力?在所有的生命面前,万物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人类尊重自己的生命,就要尊重世界上万物的生命,尊重万物就等于尊重自己。  相似文献   

8.
智慧实验     
《中学生电脑》2007,(2):44-44
懒蚂蚁效应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不干活,人们把它们叫做“懒蚂蚁”。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蚂蚁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却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绝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奋,忙忙碌碌,但它们却离不开小部分的“懒蚂蚁”,这是为什么?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  相似文献   

9.
玩是幼儿的天性,不管哪个幼儿都爱玩。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是老师的责任。有一天课间休息,十多名幼儿在墙边观察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苍蝇,我也凑过去助兴。孩子们在争论:“哎,蚂蚁怎么会排队?”“它们有大王,是大王叫它们排队的。”“大王怎么对它们说话呢?”我便告诉他们,蚂蚁为了不使同伴迷路,会沿路排出一些粘液,别的妈蚁就会顺着粘液的气味过来,这样就排起队伍来了。说到蚂蚁怎么说话,我叫他们先仔细看看地上的蚂蚁,于是他们发现了:“来去的蚂蚁爬着爬着就会碰头的。”我说:“碰头就是一只蚂蚁对另一只蚂蚁‘说话’,蚂蚁的头上有两个触角,它们就是通过触角来和对方‘讲话’的。”我捉住一只大一点的蚂蚁让他们看,他们都高兴地说:“看到了!看到了!”我还讲:“蚂蚁很团结,蚂蚁这么小,联合起来能扛这么大的一只苍蝇,不就是团结的力量吗?这一点你们应该向蚂蚁学习,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短短的休息时间里,使幼儿意外地获得了知识,我很高兴。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能为人类造福?你是不是觉得奇怪?不是说细菌也是微生物吗?细菌不是会让我们人类生病的吗?其实,微生物也有好坏之分(细菌也有好有坏)。有许多微生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已经为我们人类做了不少的贡献。比如,发面的馒头、面包、酿造啤酒,都是靠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帮忙,你消化不良的时候,医生给你吃“食母生”药片,“食母生”也是由“酵母菌”制作的。有一种叫“霉菌”的微生物,是我们酿造酱、醋、酒、酒酿、豆腐乳等必不可少的帮  相似文献   

11.
正午,炎热的阳光烧烤着大地。但是,在浓阴覆盖的地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蚂蚁在急匆匆地来回奔忙。这些蚂蚁,有的衔着比它们头部还大的食物;有的则艰难地拖曳着比它们自身更重的石块;也有些个头特别大的兵蚁,全然不顾工蚁们的辛勤劳作,在一旁扭成一团,互相撕咬,直到其中一方的腿被咬了下来,这场“战斗”才算结束。也许你对上述现象并不陌生。但是,你是否知道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蚂蚁王国的奥秘呢?如果你不清楚,那么就让我们去蚂蚁王国作一番漫游吧。雄蚁早死,雌蚁建家刚孵化出来的雌蚁和雄蚁都带有翅膀,它们约有一厘米长,是蚂蚁王国个头…  相似文献   

12.
飞碟?是“男人”都喜欢!海外科学家最近提出一项关于飞碟(UFO)的猜想,认为UFO可能来自以下七种领域:来自地底文明1957年,巴西科学家休基宁提出“飞碟来自地心”的理论。他认为地球内部住有文明程度比我们高的人类,是人类史前文明的劫后幸存者。来自海底文明传说中在12000年前毁  相似文献   

13.
蚂蚁王国     
小朋友,我们一起到神奇的地下蚂蚁王国去玩吧!你能顺利地从它们的王国里走出来吗?小班:(观察力训练)找找看蚁后在哪里?有两只抬虫子的蚂蚁,你发现了没有?中班:(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请你说说这些蚂蚁都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14.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引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因为这三“个自己”,我们在阅读方面开始了一种新努力,探索着一种新尝试,让阅读也因此有了新重点——即个性解读,超越文本。这种努力无可厚非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阅读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其次才有资格去对作者所写作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在这一步中发挥自己的个性解读。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在前提中做的工作比较少,较多的精力都投入了后者。而在这并不稳固的前提上产生的所谓对文本的诸多超越,试问有几多合理?几多真实?几多是对文本真正深入的体察与阐释?以下编发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阅读的,有对阅读作比较本真的探讨的,有关于一篇文章的阅读说明的,相同点都是在放低眼光,回归阅读的起点。相信会对大家目前的阅读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蚂蚁很小,但是品种多、纪律好、等级森严,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探究蚂蚁组织,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几种蚂蚁的生存之道。撒“路标”的织蚁非洲等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叫织蚁的树栖蚂蚁。这种蚂蚁用它们的幼虫吐出来的丝,将成千上万的小树枝和树叶连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兵蚁天才》是“蚂蚁联邦”科幻小说系列的第三部。其他几部是《暗杀团》、《女王复仇》、《枫丹白露》、《手指革命》。这套书以蚂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斗争,以及最后归于和解的故事,来说明人类与地球生物和睦相处的重要,充满了浓浓的生命关怀。本丛书已被法国教育部列入中小学生必读书目。贝尔纳·韦尔贝尔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他在这套书的前言中说,自己写这套书时,总是要听着莫扎特、德彪西、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我想,当一个人的灵魂浸润在音乐中时,写出的文字该是多么美好啊。贝尔纳·韦尔贝尔在前言中最后说道:“……也向所有为本书的出版提供所需纸浆的树木们致谢,没有它们,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从中,你感觉到作者对地球生命的尊重了吗? 本书故事新颖曲折,到处都布满了意外的惊奇,让人有不一口气读完不罢休的感觉。求吧,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它面纱下面的一个小角儿——(典子)  相似文献   

17.
日记一则     
今天,我和哥哥在院子里玩。突然,我们发现地上有几只小蚂蚁在快速行走。蚂蚁的脚细细密密的,迈步的样子也很奇特。“它们走路怎么会这么快?它们走路时又是如何迈脚的呢?”我好奇地问哥哥。哥哥说:“我也不知道。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共同寻找答案!”“好呀!”我高兴地回答。我们抓住一只小蚂蚁,轻轻地把它放到桌子上,拿一张干净的白纸垫在小蚂蚁脚下。小蚂蚁在白纸上爬起来了,我们开始觉得很新奇,可是,由于蚂蚁的脚太细小,我们费劲地看了十分钟,还是看不清它是如何迈步快速行走的。我对哥哥说:“我们把蚂蚁的六只脚都用彩笔涂上颜色,然后…  相似文献   

18.
蚂蚁搬家     
我想在水蜜桃树阴下看会儿书,忽然发现一队蚂蚁在搬家,于是我把书放在树杈上,决定观察一下蚂蚁。我蹲下来仔细一看,蚂蚁头上长着像拐棍似的东西,用它试探着往前走。我正想着:它们的眼睛看得见吗?就看见它们碰到草地,马上倒退几步,绕个弯儿继续朝前走。我看见队伍前面有三只蚂蚁,它们离开队伍,正在你追我赶,很像我们赛跑似的,特别有意思。其中有一只蚂蚁落后了,它好像在说:“等等我。”摇摇屁股赶了上去,另外两只停住脚,瞧着它。我说:“给你们捣捣乱!”便把一只大蚂蚁放进队伍里。只见小蚂蚁用拐棍似的东西碰碰大蚂蚁,好像在问:“你是谁?”我…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对话     
刘钢  韩文续 《文教资料》2005,(23):177-178
阅读是什么?阅读的本质应该如何认识?在这方面,阅读理论界方家林立,观点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理解说这种观点来源于西方的传统解释学,认为阅读的目的是理解,理解的本质是还原,即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探寻作者的本来意义。传统解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这一理论认为阅读的理想目标是重现作者的原意,由于作品存在语言多义性和“空白点”、“未定点”,他们的观点只能成为我们永远追求的一种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人类阅读实践已经证明,是否符合或者说逼近作者的原意,是判断读解是否正确、妥当的首要标准。我…  相似文献   

20.
蚂蚁的一生     
夏天,你偶尔掀开一块石板,常常会发现有一群忙忙碌碌的蚂蚁在跑出跑进,努力地搬运着自己的“战利品”。蚂蚁虽小,但智慧很高。它们有一个复杂而协调的“社会组织”,而且每个蚂蚁家庭都有严密的组织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