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南水乡.凡集镇都有老街。有老街必定有茶馆。少者一爿。多者二三爿不等。原上海县境内的朱行镇一条仅二百米长、二三米宽的老街.竟然开了八家茶馆。老底子的茶馆,一般都是倚桥傍水。比如龙华老街上的香花桥、七宝老街上的塘桥、三林老街上的孙家桥、朱家角镇上的放生桥等桥堍都有茶馆。这些茶馆虽然门面不尽相同.店堂也有大有小.但是迎门靠墙的一侧都有一口烧水的大灶,俗称“老虎灶”.茶馆伙计不时地往灶肚里添加刨花、木屑。锅里开水整日滚滚,内供坐堂茶客。外卖泡水散户。茶馆的后门一般都临江靠河.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下.伙计可以随时下河挑水。有的茶馆隔壁还有一条幽暗的夹弄。尽头处有芦席盖的顶棚.里面放有尿桶,虽然显得陋俗,但让茶客感到方便。乡村茶馆的门口一般都备有脸盆和毛巾.是专供茶客洗脸用的.那一条条泛黑的毛巾已经记不清侍候了多少茶客.  相似文献   

2.
《茶馆》写的是北京人的灵魂.曾经是北京人的骄傲。然而到今天,已经演了45年的《茶馆》已经不仅仅属于一代老北京人了。超越地域和时代.才是《茶馆》真正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老S·茶馆     
我家小区门口的一座附属建筑.终于在历经了超市、菜店、饭馆和公司之后,改为了茶馆。这家茶馆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水墨兰庭”,更有趣的是,这家茶馆还请了一位非著名书法家题了一块颇具“古风”的牌匾——由于这位书法家的题字使用的繁体且从右至左排列,  相似文献   

4.
茶馆成形于唐代,宋代是中国茶馆的第一个发展兴盛期。与唐代相比,宋代茶馆分布范围更广、类型更多样、功能更强大、数量规模大幅扩展、经营管理日臻完善,基本奠定了中国茶馆的发展格局,对后世茶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著名军事摄影家、解放军报社原高级记者江志顺将军的《人物——人.情感.个性.内涵》摄影艺术集,最近由长城出版社出版,并在摄影界引起关注。解放军画报社原高级编辑陈立人应本刊之约与该书作者就人物摄影创作的相关话题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6.
《平陵茶馆》是溧阳广播电视台2010年底推出的一档以溧阳方言为载体的谈话类节目,节目主持人为俞涛.分为三个子栏目:《说世事》、《讲古今》、《谈方言》.节目每周一期,片长31分钟. 《平陵茶馆》的特点 1.内在品质亲民化.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力时代向体验经济时代转变.体验是使每个公民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服务,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平民体验.《平陵茶馆》邀请溧阳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平民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融入其中.俞涛为品牌主持人,其搭档有溧阳地区艺术文化界、政界人物,也有平民百姓.节目以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为主,以"有趣、有用"为对话原则,完全采用溧阳本土方言,以曲艺化的表现形式,就当下的热点问题、社会问题、奇闻趣事展开讨论并对新闻事件做个性化的点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喀什传统茶馆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喀什传统茶馆具有交流、传播信息、休闲、闲聊、经济以及茶馆和饮食的结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郑文  王毅 《新闻天地》2011,(4):14-15
在杭州,大大小小的茶馆数以千计。随便捞几个杭州人,问起"钱运茶馆",无人知晓。论其功能和服务,普普通通:人均最低消费60元,含自助餐,最高档的茶也不超过两百块。为开张仅三年的钱运茶馆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的,  相似文献   

9.
<正>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缩影。20世纪40年代初陈珍琼在关于昆明茶馆的调查报告《茶馆与昆明社会》中,摘录了昆明茶馆同业公会1929年会员登记名册,共计341家茶馆。[1]此外,还有大量的非会员茶馆和城郊茶馆。昆明茶馆之多,可见一斑。"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西南联大甚至整个昆明一度流行的俗语。抗战时期,由于各种条件的短缺,比如说宿舍拥挤、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报刊的业余通讯员,我给自己立了两条规矩:一是不能漏掉自己周围发生的重要新闻,否则,就是失职;二是必须立足本职,尽可能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提高业务素质。近3年来,笔者发挥自己32年来从事茶叶工作的优势,前后写了《水乡茶馆》《访茶馆老经理沈武荣》《提倡多办乡镇茶楼》《古色古香的茶馆》《北京茶馆》《上海茶馆》《南京茶馆》《杭州茶馆》《川味茶馆》和《文学巨匠与茶馆》等10篇有关茶馆的报道,分别被《浙江日报》《江南游报》《风俗》等报刊采用,有的并被香港和海外报刊转载。我采写这些茶馆稿件的体会是:开动脑筋,掌握素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奇妙的。奇妙到你只能领会、体味它,却不能左右、更改它。它的逻辑总是那么平淡无奇、顺乎自然,却又常常出人意表、奇峰突起。 40多年前,老舍先生凭着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敏锐的世情洞察力,写下了传世之作《茶馆》。先生高明,却也恐怕没有料到后人会借着《茶馆》创下“老舍茶馆”的字号,而且赋予全新内涵,独步京师。不服可不行!这就是生活的逻辑。有“老舍茶馆”,便会有人光顾、欣赏、品味,“说三道四”者不乏其人。《“老舍茶馆”与老舍的<茶馆>》  相似文献   

12.
<正>茶馆,或称茶社、茶肆、茶铺、茶楼、茶园,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和国家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种社会公共领域。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从上层精英到下层民众,从知识分子到体力劳工,从富人到穷人……都可以在茶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同时,茶馆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娱乐活动的舞台,在茶馆里,不只是喝茶、闲聊,你可以听评书、听清唱、看戏,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天地》2004,(2):64-64
忽如一夜春风来,茶馆在星城兴盛起来,品茶谈天,轻松休闲,茶在星城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纵观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多为集洗脚、按摩、茶饮于一体的休闲场所,近来随着消费热点的转移,定位于单纯茶消费的清茶馆牵引了人群的注目,其中劳止亭清茶馆成为引领这一消费潮流、颇受星城大众欢迎的热门场所。  相似文献   

14.
《新闻天地》2004,(1):63-63
忽如一夜春风来,茶馆在星城兴盛起来,品茶谈天,轻松休闲,茶在星城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纵观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多为集洗脚、按摩、茶饮于一体的休闲场所,近来随着消费热点的转移,定位于单纯茶消费的清茶馆牵引了人群的注目,其中劳止亭清茶馆成为引领这一消费潮流、颇受星城大众欢迎的热门场所。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馆业发展迅速,竞争也异常激烈。要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控制成本扩大收益是茶馆经营的关键。本文结合茶馆投资规模普遍较小,有着经营灵活、利润额小等特点,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税收筹划方法。  相似文献   

16.
柴解跃 《中国广播》2004,(11):55-56
人物语言在录音报道中占有重要位置,人物语言的录音是否清晰、典型、准确,是录音报道成败关键的一环。本文就人物语言录音运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剖析,以引起同行关注。  相似文献   

17.
读罢《茶馆有了新客人》这篇特写,脑海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图景,掩卷沉思,仿佛一幅当代的民俗图呈现在眼前。茶馆,是市民经常活动的场所,解放前的茶馆,五方杂处,各色人等都有。那末,现在茶馆的面貌是怎样的呢?记者采访了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茶楼,这里“近百名茶客中,果然年轻的多于年长的,姑娘竟有十多位。”因为茶馆里过去大多是老年茶客,现在青年多于老年,就开始使人感兴趣了;而且还  相似文献   

18.
缪士毅 《北京档案》2011,(12):50-51
走南闯北时,在那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憩息,不难发现这些茶馆不仅体现着荼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也泛起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茶馆正成为现代人丰富休闲生活、相互传播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石翼 《军事记者》2010,(2):65-65
五个“W”指新闻的五个要素,即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这五个“W”是怎样来的呢? 1851年关联社首次用电报发新闻稿。由于当时电讯技术很不完善.收发电报常出现故障。于是编辑部就向记者提出发稿要求:发新闻稿时一定要把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要素统统塞进第一段,这样,一旦电讯发生故障,只要第一段收到了.也算收了一篇完整的新闻稿.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第3期《档案春秋》所载《老上海茶馆逸事》(作者郎慕中先生),介绍了品泉楼、湖心亭、五云日舁楼等老上海的茶馆,并讲述了发生在这些茶馆内外的故事,为我们引申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沧桑和刀光剑影,读来如品龙井香茗,如嚼檀香橄榄,颇有兴味。略微不过瘾的是,这些老上海的茶馆,总少了点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多了点十六铺码头的沧桑风尘,与酒吧舞厅咖啡馆相比,好比舞台上的京剧演员遇到了走红毯的电影明星,无论如何缺少魔都特有的时尚和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