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2.
俞玮奇 《中国出版》2023,(20):45-50
“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主题的出版物从“他者视角”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拓展了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路径,优化了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创新对外出版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但同时在整体规模、海外影响力、内容的深耕拓展以及区域语种布局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出版社应联合多方力量,坚守主题出版理念,深耕内容建设,依托数字技术赋能融合出版,打造出版精品,共同推动主题出版的国际化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时政类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该片通过场景沉浸、视听赋能、平民视角等共情元素的嵌入,以及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等共情策略的运用,实现了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等传播价值,为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深耕现实、精准共情、创新表达和多元呈现等共情传播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4.
黄义成 《新闻战线》2022,(12):112-115
在关注媒介更迭融合技术的同时,也要看到国产美食类纪录片在叙事内容和话语表达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具有小众化特色的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进行深度剖析,与其他同类型美食类纪录片进行对比,从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艺术多维度展开解读,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方向。  相似文献   

5.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秉承国际国内双向传播理念,在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多重维度中,柔性传播国家主流话语,将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经由人物群像年轻化、观察视角年轻化、传播方式年轻化等表达手法,将“自我讲述”与“他者讲述”相结合,实现情绪共情和价值共情,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该片为例,探究纪录片创作如何更好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诉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7.
李政 《青年记者》2017,(20):76-77
纪录片是一种与电影相伴而生的影像叙事文本,也是一种影像建构的历史话语.①综观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故事化”是其经久不衰的呈现技巧之一.从学理层面讲,“讲故事”属于叙事学的范畴,其本源来自于对神话及民间传说的研究.按照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观点,叙事包含三个层次的概念:叙事话语、故事和叙述行为,在叙事文本和想象世界之间存在着“顺序”“时间”和“视角”三种关系.②叙事者采取何种视角、使用何种语法规则,以及如何呈现事实来建构故事,直接关系到叙事客观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讲述中国故事具有"自我陈述"与"他者叙述"两种视角。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传统的"自我陈述"囿于理想化叙事,而传统的"他者叙述"则囿于他者文化语境的框定,二者各自有片面性,都尚未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较为理想的路径。最新BBC涉华纪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则尝试将"他者"与"自我"视角结合。本篇使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质性量性结合的方法探究该纪录片的叙述特点,发现纪录片提供了一条平衡中国特色叙事体系与国际受众接受模式的路径,可以为中国对外传播带来具体启示。  相似文献   

9.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事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争夺。基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手新民晚报社制作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析“他者”视角下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运用,进而阐述“他者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价值。同时,对“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把坚持“自我”立场与正视“他者”角色结合起来,共同形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张雨洁 《新闻传播》2023,(16):122-124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用微观视角展现宏大叙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平凡人为切入口,真实地展现中国的乡村面貌,具体而又深刻地诠释了每一个普通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从纪录片的选题、叙事以及传播价值等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索其创作理念与传播策略,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树立良好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内容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陈静 《传媒》2023,(20):58-6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中国脱贫攻坚伟大进程的主题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发行。本文对7部面向海外发行的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纪录片进行了文本分析,并发现这些纪录片通过再现内容、再现方式和再现逻辑,成功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国家形象。然而,其在展示中国脱贫实践的世界价值和影响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再现形象的文本数量较少、再现故事的层次较浅、再现叙事视角较为单一、中国脱贫攻坚特色话语建构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全球本土化”话语体系与多维叙事结构,以提升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国际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展示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决定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以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多变复杂的时代背景重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颠覆性变革,传播样态创新回应当今时代对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需求。在全球交往视角下,主流媒体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题中要义。研究发现,CGTN有关2023年全国“两会”相关报道议题聚合性与拓展性并兼,报道形态呈现多模态融合态势,平台关联实现媒体矩阵互动引流,报道话语政治语用意义凸显。因此,在全球交往视角下,主流媒体应当不断在叙事、技术、平台等方面进行策略创新,勇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方式的变迁,发现开幕式的叙事视角从“我”转向“我们”,从精英视角转向全民视角;叙事逻辑从陈述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讲述故事的微观叙事;叙事内容从“介绍中国”转向“一起向未来”。由此得到启示:只有根据国情调整叙事方式,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并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进行共情传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博物馆学研究中的“叙事学”理论引入公共图书馆的策展过程中,建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文献“活起来”的思想,结合国内外优秀叙事展览或有叙事元素的展览案例,对文献类展览的策展提出叙事化策略:从“故事阶段”着手,确立故事主题、故事主体和故事主线;再进入“话语阶段”,确定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述修辞。以期为解决文献类展览的传播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相似文献   

17.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其原因正是在于擅于讲故事,从创新叙事视角、丰富叙事情节、着眼于人物叙事三方面,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神秘海洋”展将水的不定性、流动性融入展览叙事,通过解域化的故事、话语和空间构境探索主体向他者的生成,重塑主体建构的可能性,在静谧与幽暗中体验自我的消逝与永恒的成为。在故事层面,选择海洋这一女性母题;在话语层面,采用翻译干涉的女性主义叙事介入、吸引型的叙事距离、女性叙事者的叙述声音、故事内叙事的叙事视角。女性主义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建构了女性意识,为女性主义展览叙事提供了示范,有利于吸引女性观众更好地理解与参与科学,回应了当代科普伦理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传播技术加速升级的背景下,以互文性和跨界叙事为理论基础、以虚实融合的深度合成视觉传达作品为载体的虚拟叙事应运而生。当前,虚拟叙事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且表现出显著的共性特征:能融尽融、无所不跨、体验为先、深度沉浸,在顺势而为中不断突破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的边界,极大地拓展了媒介融合的传播边界和中国故事的创意空间。虚拟叙事通过跨界叙事的虚实互文机理、“融”时空的虚实场景同构、虚拟叙事的故事维度延展,为中国故事的叙事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令中国故事叙事策略的选择更加自由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