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2.
王娅 《鸡西大学学报》2014,(5):89-90,93
在晚明小品的创作大家中,张岱诗文兼擅,他将自己诗歌中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手法充分融入小品文的创作之中,"以诗为文",使小品文饱含了诗性特征。以《陶庵梦忆》为范本,探讨张岱小品文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自1960年被林语堂首次译介到英语世界,张岱小品文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目前,张岱小品文的英译本共有91个。在文本研究方面,则以美国学者高化岚对《陶庵梦忆》的研究最具系统性。首先,他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陶庵梦忆》的思想内容:对王朝和家族的忠心,放纵的罪孽、报应和苦难,“存在”与特异景象。其次,他从任意并置的空间结构和差异性写作倾向两个方面探讨了《陶庵梦忆》的艺术特色。此外,由于学术传统和理论方法的异质性,中西张岱小品文研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争鸣现象,涉及《陶庵梦忆》的创作动机、张岱对女性的态度以及表面上的现代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张岱可谓晚明小品文的大作手,其小品散文突破传统散文拘囿,将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对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的叙述,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是张岱真性情的显露,也是晚明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张岱小品文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对民风民俗、民间文化、都市风情的真实描绘,可视为明末的一部社会文化风俗史。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小品文兴盛,概以其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幽远而胜,小品文之集大成者,首推张岱。现存张岱散文集有三种,为《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前者更似真散文,后二者则类随笔。  相似文献   

6.
晚明文人张岱以其在文学、史学、艺术等诸方面的卓越成就不断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此前,人们多将目光投注在张岱的小品文上,对张岱涉足并有建树的其他领域如戏曲、音乐、书法、绘画、美食、建筑等方面则鲜有论述,单独研究张岱的绘画美学思想,更是没有展开。本文梳理张岱的各类作品,发现其绘画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绘画创作、风格修养以及对“诗中有画”理论的继承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张岱小品文在题材上以俗为美,注重节令民俗、人情世相、市井艺人的描写;在艺术上融俗于雅,吸收通俗白话之长,借鉴通俗文艺的一些表现手法。张岱在生活方式上的"入俗",思想意识上的"崇俗"以及创作观念上的"尚俗",是其小品文融俗于雅审美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庞芳 《快乐阅读》2012,(21):125
张岱的小品文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有关西湖的小品文对后世的的影响也非常大。其《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佳作更是中国散文史上不朽的作品。在这些专门写西湖的散文中传达出张岱个人的生命体验,其间的悲凉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西湖情结更是"其梦也真""其梦也幻"。张岱的西湖情结是他思想和其所生命历程的一种写照。张岱的西湖情结的传达上升到的审美的高度,其艺术手法非常巧妙。  相似文献   

9.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笔墨鲜活,情致深厚,蕴涵着丰富的情韵和深刻的内涵。同时,它对张岱晚年的境况、人格以及对宇宙生命的思考都有一定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南宋的小品文创作不仅创作人数众多,而且内容形式、语言风格都有新的拓展。与北宋相比,南宋小品文刨作更富于时代气息,手法灵活多变,风格摇曳多姿,体裁繁富多样,为我国小品文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南宋小品文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体裁等,对南宋小品园地做一番巡礼,揭示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他人对张岱的论述,大多以“晚明小品大家”为定论,通过分析认为,张岱的散文主要创作于清初,主要有小品文和纪传体散文两种文体形式,故称其为“晚明小品大家”不妥。小品文通过对明亡以前生活的追忆,表达了眷念和负责的心态;而纪传体散文以史家态度写前朝遗事,表达了忠义的心态。由于所表现心态及其所承载文体的不同,文风也各异:小品文文风空灵晶映,纪传体散文文风沉郁厚重,但二者殊途同归——均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12.
张岱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他的小品文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事.他的三部小品文集,集中体现了自然与空灵的文风,真淳的作家个性,还有国变的屈辱与悲痛.  相似文献   

13.
小品文的兴盛代表了晚明散文的时代特点,它摆脱了过去散文庄重古板、宗圣载道的传统,注重描写日常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品文往往从平常细琐之处下笔,“平”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平”并非平淡无味,平铺直叙,而是娓娓叙来,情趣盎然。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张岱的小品文集中更体现了“平中之奇”的艺术特色。就其文中这一特色作以论述,并分析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4.
茶中风骨     
亢乐 《中文自修》2007,(2):50-51
《闵老子茶》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一次他品茶的经历。喝茶本是生活中的些微小事,但经过作家妙笔一点染立刻变得饶有情致,跌宕有趣。这次寻茶、等茶、论茶和最后因茶而结缘的过程也立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回忆性小品文,篇幅短小,意蕴丰厚,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用空灵之笔点染了一幅水墨山水画,文字背后更彰显出张岱的精神世界。以人、景、情为切入点,逐步理解文本的丰厚意蕴,将《湖心亭看雪》分成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天人合一的审美之境和茕茕孑立的孤独之境三个选点教学,将文本的突破口聚焦于最佳的点上。以点入文的方式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岱总是以“梦忆”、“梦寻”的形式,反映晚明时期的风俗习惯、世态人情,表现时代的沧桑,表现他自己感情和心态的变迁。他的西湖小品文,则是他心声的自然流露与心灵的自由创造,并使得晚明小品焕发出最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张岱小品文善于运用耦益修辞策略,将多个修辞元素统筹组合,协调耦合,营构修辞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增益其传情达意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信息上的增益、语脉上的增益、意趣上的增益。  相似文献   

18.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全文简洁的文字,不仅描绘了绝世美景,更是依托空濛阔大的画面来写家国大历史,人生大孤独,文字背后包孕着作者遗世独立、旷世孤独的形象,值得反复细读和咀嚼。  相似文献   

19.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痷,浙江绍兴人,著有《琅环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是明末小品文大家。《西湖七月半》是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之 。文章记述了杭州人于七月十五日游览西湖的景况。 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是一种地方风俗,原本是为了赏月。袁宏道曾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说:西湖“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平常月景都是如此,何况那月圆之夜的月景呢?!后来却逐渐丧失了本义,变成为杭州人群聚欢  相似文献   

20.
晚明文学家张岱是小品名家,他善于运用俭约修辞策略,熔才情、气节、学识于一炉,灵笔点化,俭从准生,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单纯中透雅致,呈现出其小品文鲜明的语言风格,为我们营构了一个独具个性的艺术妙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这也正是俭约修辞策略所追求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