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开始自发探索阶段.到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一时, "大学生村官"成了热议的新名词.说到"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关专家认为,它能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缓解了目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然而,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真正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识的调查,提出高校应深刻领会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战略意义;以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打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抓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架起通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桥梁;发挥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驾护航"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重要基地,为此高校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建立培养大学生村官有效机制,为向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人才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教务部门开设"村官课",培养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开设专题,坚定大学生村官的理想信念,高校党校开设"村官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党性修养,团委开展"村官"活动,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村官的领导能力,招生就业部门把好"入口""出口"关,转变大学生党员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必然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有力的后备力量。根据目前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村官教育的意义,探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村官培养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大学生"村官"的基地,是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一环.高校在培养学生党员担任"村官"时,应严格把关培养、选拔和保障各环节工作,切实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通过对大学生党员"村官"培养、选拔和保障现状的分析,探索建构高校学生党员担任"村官"的选拔、培养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前前  贾慧敏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8-109,113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实施的一项导向性政策。1995年至2010年,政策经过了萌芽、试点、推广普及和政策完善四个阶段。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在生活和情感方面没有与村民充分融合;专业知识背景与农村的实际需求不对应;借调问题突出等。针对问题,要从大学生"村官"自身,完善制度和做好宣传工作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村官"建设。  相似文献   

7.
培养"大学生村官"是当今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新目标,是实现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之一."大学生村官"计划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地方政府的认真实施,更需要高等院校的鼎力相助和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坚定信念和不断探索.高校应从办学理念的时代性、招生安排的计划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跟踪培养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探索并创新高校主动对接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人才紧缺的双重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国家积极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广大农村到基层就业,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储备农村科学技术人才,以期实现双赢。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这个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大学生村官对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重视。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极具研究价值,也可为今后新疆自治区制定相关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及政策提供可行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调查,表明当前选拔大学生下基层已经形成了选拔、培训、保障、激励和流动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很快适应了农村基层工作,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当前"大学生村官"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尽管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收入远远超过当地村干部的收入,但多数大学生村官仍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村官自己认为"专业与岗位不对口,个人专业优势难以发挥";超过70%的人认为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个人将来的出路有顾虑,而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不会继续留在农村.建议将"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由"工作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由"组织选拔"转变为"志愿服务";"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站在大学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的一个双赢战略.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从高校学生教育层面给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落实以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校肩负着培养"村官"的任务,"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应届毕业生的一种就业选择。但当前高校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的认知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全面铺开,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保证大学生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核心。高校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村官的重任,要从长期性和稳定性角度深入思考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为广大农村地区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以缓解当前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则没有涉及。这导致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进行得颇不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制度的出发点定位于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据此,应当在制度上明确大学生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并鼓励优秀大学生在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到村任职,能解决一批大学生回乡就业,成为基层党组织和生产一线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担任村官,工作热情高,待人热心,成为基层组织服务村民的新亮点。在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农村工作需要,各级党委组织集中培训,开展传帮带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迫切需要的反映;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推广"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政策上既要解决"敢下去",的问题,也要解决"愿意下去"的问题.作为高校,可以通过"村官班"的形式,为有志投身新农村建设做"村官"的大学生做好思想上、理论知识上和实践技能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生活教育》2008,(6):29-29
大学生村官为什么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要"回炉充电"呢?原因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高校里学的都是非农专业,到了农村,因为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而无法胜任工作,无法完成组织上选派大学生村官的真正使命。针对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推出大学生村官全面"回炉充电"计划,对大学生村官集中"恶补"涉农知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北京市的做法无疑是正确对待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取得的积极效应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促进了农村发展,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充实了农村人才储备。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下不去"、"干不好"、"呆不住"、"流不动"。政策建议是完善选拔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农村工作技能,完善大学生培养方案,增加农村管理的教育培训内容,建立健全跟踪培养机制,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干得好",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09,(20)
姚琳6月12日在《山西晚报》撰文:大学生"村官"选聘完成后,岗前培训就成为了衔接大学生"村官"学校生活与农村工作的桥梁。但需要提起注意,大学生"村官"培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就是:对农村的情感培养。这是决定一个村官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大学生村官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直接输出者,高校承拒的责任与义务也越来越多.文章阐述了高校在对"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新挑战,阐述了高校制度建设对"准村官"的成长具有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高校"准"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