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国演义》的孤独者形象及其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是一种老少无依的堪怜身世 ,更指一种缺乏共鸣的心境。《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貂蝉、徐庶、陈宫、诸葛亮等一系列孤独者形象。他们或身世孤苦 ,或处境孤立 ,或精神孤独 ,富有崇高的悲剧美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呐咸》是鲁迅主要关注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为其不幸而鸣不平,为毁坏囚其身心的铁屋子而呐喊,那么《徨》则更多地展示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骚动不安和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成为探索中国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艺术结晶,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构成一个孤独者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以他冷峻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不论是那些挣扎在黑暗社会底层的平凡而又不幸的人们,还是眼见得社会吃人的种种现实却无力改变一切的有一定进步思想的清醒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孤独,还有这孤独中蕴含的深深的悲凉。那么,鲁迅笔下有哪几种孤独者形象呢?  相似文献   

4.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是一群为追求"个性解放"而彻底反抗传统的新女性。她们在追求中倍感理想无法实现的孤独,虽然通过种种努力无法摆脱孤独,但她们在孤独中仍坚守着人的主体位置。她们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孤独是她们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她们慎思独行的开始,是她们不溺于随波逐流的主体性的选择,是对传统的大胆叛逆,是她们对"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5.
温庭筠和戴望舒诗歌中孤独者形象的相同点是:爱国忧民,感情深沉悲怆;内心孤苦,执著勇敢追梦;四处漂泊,终生眷恋故土。孤独者形象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痴狂的对象、对国家的态度、离乡动机。他们诗中孤独者形象出现的原因有: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个人性格及作者采用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重新思考。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被黑暗的旧社会迫害得成病态,畸形,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他们表面道貌昂然,实际上却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不学无术的丈人垃圾,丈人败类,他们是一群孤独者,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卷进残酷的社会洪流里。造成这些知识分子孤独的悲剧有社会原因,也有性格方面的因素。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体现了二十世纪初旧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愚昧、虚荣、自私和孤独。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塑造的女性文学形象,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娱乐化的传媒语境下,网络文学女性形象“被观看”,“被消费”的弱势地位更为凸现;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总体上出现狭窄化、片面化的倾向;博客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时代而异,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东方他者形象分别以理想化形象或负面形象出现,从整个东方他者形象体系来看,他者形象表现出概念化、极端化特点。其中晦暗的近现代东方他者服务于确证和陪衬着文明先进的欧洲(西方),受作家的身为欧洲人的优越感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潮所致。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笔写活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命运与遣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是飘零在这社会中的孤独者.他们不被周遣认同,甚至不被自身所认同。萧红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的虚伪的封建礼教和愚昧庸众的辛辣讽刺与揭露。  相似文献   

10.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从孤独的战斗却为人不解甚至被人攻击,到保持本心,身体上奉行之前所憎恶的一切获得众人的追捧,他的前后形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苟活下来,魏连殳内心却始终排斥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以死来作出最后的反抗。本文将结合《孤独者》及鲁迅的其它文本,具体分析魏连殳前后形象的转变,挖掘在他以死作结的悲剧中所蕴含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然而意象的处理却是翻译中一大棘手难题。同时,意象是在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它的转换依赖于它所存在的文化语境,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意象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含义。于是,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使得文字符号的转换变为文化符号的转换。作者以文化语境为基点,从习语、诗歌、商标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意象转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旨在说明意象转换需要重视文化语境的参与,这样才能确保源语中意象的传递真实完整。  相似文献   

12.
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求人的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智慧教育有两个基本层次,即狭义的智慧教育和广义的智慧教育,从狭义的智慧教育到广义的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大多数习语采用比喻形象,喻事明理,是一门形象化语言。习语意义并不是其所构成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是字面意义引申出来的隐喻意义。因此,习语语言表现力在于其深层隐喻意义的准确传达。根据语用翻译观点,语用效果等值翻译是传达习语隐喻意义的一条重要准则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包含了大量成语,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语的翻译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现有的成语翻译中却存在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针对翻译中如何保留文化意象的问题,尝试了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和直译加注释法。  相似文献   

15.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的学理论教材应有别于综合性院校,在建设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一是师范院校的论教材建设应有时代性,应注意到论教材的生命力是源于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二是师范院校的论教材建设,要注意其师范性特色,应具有可操作性,适于掌握和传授;三是师范院校论教材既应有规范性又要有开放性,在强调借鉴吸收西方艺理论的同时,更要在具有“中国特色”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厂商名称往往会影响到产品的形象,销售等重大问题,英文厂商名称翻译有其基本要求与注意的方面,在具体的英译汉过程中,主要有音译,意译,谐音联想,直译转换,转换或不译等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动态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诗意境的营构,影响到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诗歌这一典型表达性文本意境美的构成要素——意象(此处主要讨论动态意象)应该采取的直译策略,通过翻译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证明了直译策略有利于更好地转存原诗的意象美乃至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杨义德 《培训与研究》2009,26(3):130-133
本文从跨文化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文本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其作用,指出直译(包括直译加注释)作为翻译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精髓,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核从而体现其民族风格和特色,因而成为翻译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20.
广告是一种应用文体,其翻译既要做到“文字翻译”也要实现“文化翻译”。在翻译时,注重文化因素,采用直译、意译、创译、扩译等方式,在译文中巧妙发挥文化因素的作用,能让广告译文更容易吸引读者,产生购买需求,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