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中平 《文教资料》2005,(36):113-114
本文围绕电视散文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与探讨:文章在概述了电视散文的基础上,对电视散文的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从整体构思、题材选择、运用联想、注重文采、利用现代影像技术以及追求意境等方面就电视散文片的创作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2.
电视散文因其以画面、音响消解传统文字散文的欣赏难度并借助传播速度快捷、受众广大的电视得以迅疾崛起并发展壮大;理论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涉及到了诸多问题:电视散文的产生及其阶段性、概念、特征、文体观、价值、结构、作品类型、创作方法以及对电视散文的盛赞与批评等八个方面。文章对近十年的电视散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做了概括,最终目的是,期待电视散文的理论研究自成体系,并推动电视散文创作再现生机。  相似文献   

3.
电视散文作为电视与文学的联姻,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和发掘潜力.但是,电视散文艺术毕竟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有声语言的固定风格,音乐的创作与配置的不足,电视散文文本创作的不足等.只有发现这些问题,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实现电视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电视散文的特征研究有二种基本分歧:一种认为应从为文字散文服务(或利用文字散文“二度创作”)出发来归纳其特征;一种认为应从电视艺术(影像为主)出发来归纳其特征。本文认为这二种观点都有偏颇。电视文学应是一种新型文学,它实际上与网络文学才是一家。电视散文具有影像的意境独立性、声音的交错综合性、文字的中断跳跃性、主题的交集弥散性四大特征,电视散文特征的研究应从电视散文的自我本质“数字文学”出发。  相似文献   

5.
电视散文"印象中国"在题材、意旨上和文化散文相同,都对中国的地域文化作出描画和刻写;电视传媒艺术手段的特殊性使"印象中国"对文化散文在创作手段和行文方式、审美追求上有很多新的拓展,为文化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电视散文的繁荣为文学散文和电视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本文分析了电视散文的创作情况,探讨了其文本艺术的再造技巧和叙述形式的转化技巧.为电视艺术提升精神实力以及艺术样式的发展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视散文通过电视这门综合艺术手段的强化和扩充,进一步增强了散文原有的文学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情与美多方面的享受和更为深刻的感悟。伊犁电视台创作播出的电视散文《沙玛瓦尔——哈萨克印象》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8.
电视散文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对散文进行艺术化的二度创作。它不仅保留了散文原有的艺术魅力 ,而且通过精美的画面 ,优美的音乐、自然的音响、情真意切的解说、演员恰当准确的形体语言等 ,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字散文在传达意境方面的局限 ,产生了 1+1>2的艺术效果 ,使观众身临其境 ,更直观地得到高品位的浸润心灵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散文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多得让人都不知道何种问题才是真正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当下的散文界,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似乎都缺乏一种超越世情之上的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多的时候,创作中简单的对于生活的实录,已经成为当下散文创作的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考察黑龙江散文家澜涛的散文,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澜涛在他的  相似文献   

10.
吴组缃以小说闻名,其实他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只是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综观吴组缃一生的散文创作,记叙真情实感是其创作的宗旨,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社会是他的创作理念,他坚持以写人物为中心的创作主张以及圆熟的写作技巧,使他跨越了文体的疆界,不因内容而拘谨于某种表现形式,丰富了散文的审美张力,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