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05年以来,文明寨油田挖潜方向开始转移到二、三类层,一类层由于水淹程度较高,大部分已经通过打塞、挤堵抽稀不生产,加上井况损坏,目前一类层井网处于瘫痪状态。受储层非均质影响及油水重新分布后,平面、层间及层内剩余油仍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我们开展了构造、沉积微相、一类层非均质、一类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同时精细井网调整,实现储量最大化动用。  相似文献   

2.
胡12块油藏纵向上储层由多级级差序列组成,层间非均质严重;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发生减渗和增渗作用,层内高渗条带发育,出现大孔道,层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采出程度仅为18.38%,而综合含水高达94.77%,综合含水与采出程度不匹配。针对存在问题,明确以层间挖潜、主力层有效恢复为重点,强化动态监测,深化剩余油潜力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调整井挖潜微构造剩余油,实施相控剩余油,优化、完善注采井网,有效提高主力层采液速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肖勇  周翠苹  李爱军 《内江科技》2011,32(8):132+139-132,139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4.
孤东油田七区西北部上馆陶组属内陆河流相沉积的非均质多层砂岩亲水稠油油藏,油水粘度比大、非均质性严重,中低含水期含水上升快,水淹不均匀,因此特高含水期仍有大量剩余油分布,针对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形态,通过细分流动单元、简化层系、补孔扩射、优化注水压力、堵调结合、防砂扶井六项挖潜技术实施剩余油挖潜,改善油藏水驱效果提高采收率,在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明6块受井况恶化等因素影响,区块开发效果明显变差。为改善高含水后期注水开发效果,本文开展以极复杂断块油田构造研究为突破点的油藏精细描述以及剩余油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制定不同构造特点及开发特点的调整治理技术政策,改进和完善适应高含水期注采井网优化及精细注水开发技术。通过井网优化恢复、层间精细调整、层内有效挖潜,改善水驱效果,自然递减得到有效的控制,实现稳产。  相似文献   

6.
新都气田DS11井区JP 5、JP 32 4层经过细致的挖潜选井评层研究,优选潜力井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结合挖潜效果评价,展开气层挖潜潜力分析,最终优选出5个有利含气区域。  相似文献   

7.
周文雅 《内江科技》2014,(3):136-137
新都气田DS11井区JP 5、JP 32 4层经过细致的挖潜选井评层研究,优选潜力井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结合挖潜效果评价,展开气层挖潜潜力分析,最终优选出5个有利含气区域。  相似文献   

8.
文明寨油田于1982年投入开发,经过多次平面、层间调整,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近几年对厚层夹层识别、平面展布规律及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厚层韵律段仍有较大潜力,通过不断开发实践,实现了"层中找层,水中找油"认识上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厚层韵律段研究、挖潜技术系列,为提高采油田收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曹晓静  刘华  曹修恒 《内江科技》2011,32(8):134-134
通过储层连通性及油水分布关系研究,搞清地层对比关系,建立该区地层层序标准对比剖面和油水层连通图,结合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在断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构造格局,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弄清储层展布规律。通过油水层井间对应关系研究情况部署部分调整井,利用新、老井建立合理有效的注采井网,完善研究区注采关系,提高研究区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对油田稳产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厚层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和厚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剖析厚层夹层及其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认为夹层是影响储层内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从而更好地指导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并重点研究了夹层对厚层剩余油分布影响的模拟,认为在高含水后期对存在夹层的厚层来说,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大于无夹层的厚层,也是高含水后期主要的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11.
鄢华  李全良 《内江科技》2010,31(6):53-53,161
流线法通过建立可视化三维流场分布,可进行流体流场及油水分布研究,揭示优势通道的存在与分布,形象描述流体在地下流动的方向和区域。针对大庆油田杏一~二区东部Ⅱ块含水大于98%的比例较高,且多位于基础井网注水井附近或位于基础井网注采井的主流线上,分析认为主要由于井间存在优势通道,造成低效无效循环,使得部分采出井含水较高。为此,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结合流线法数值模拟成果作出相应调整,控制了低效无效循环,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某区块老井投产后的实际生产数据,结合该区块的沉积特征和油水分布特点及水质化验资料,分析该区块老井含水上升原因,特别见地层水井对含水上升的影响,总结了见地层水井含水上升特点,对该区块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静 《内江科技》2008,29(1):115-115,146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且难以识别,其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辛镇地区已进入"三高"开发阶段,通过以储层单元为对象的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对三大类潜力类型进行分析。在潜力认识的基础上,以单砂体或流动单元为挖潜调整对象,在潜力富集区扩边增储、补充完善,配套开发技术,提高高含水期的开发效益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油井挖潜余地越来越小,是否能继续保持稳产,取决于未措施井产量递减程度,注水结构的调整已成为高含水后期控制产量递减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注水井的合理调整是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和减缓产量递减速度的基本方法,由于在注水过程中,有的井、层实际注水与方案不相符,还有的井、层在吸水状况改变后没有及时得到调整,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进一步提高注水质量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标实现。提出分层测试在不同条件下的测试周期应实行动态化的建议,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搞好注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对渤南油田义85块开发效果评价、研究区块开发历程,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找出影响区块开发的主要因素,确立了重建井网的原则。从注采井网、油层保护、储层改造等方面入手,对区块进行调整,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提高了该区块的最终采收率。此次调整的成功,对类似油藏高效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乜冠祯 《内江科技》2014,35(8):21-21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水关系日益复杂,井况越来越恶劣,近几年来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针对我厂不同的油藏类型,强化技术配套与集成,开展工艺技术优化整合,措施增油年年超额完成,措施有效率大幅度提高,为采油厂圆满完成原油任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高含水阶段,由于层间矛盾加剧,主力层高含水向其它层窜流,导致找堵水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江苏油田试采二厂研制应用了分体式液压找堵水管柱,通过液压开关控制不同层段的生产,以消除层间影响,实现对潜力层挖潜的目标。该技术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储层微型构造成因及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二次趋势面剩余分析方法对储层微型构造进行了研究,并对储层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正向微型构造区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负向微型构造区为相对高含水区,为油田今后调整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某老区已经有30年的开采历史,经过一次加密调整及内部补充完善,已经使水驱控制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开发潜力。本文通过对某老区潜力分析,提出对某老区剩余油潜力挖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唐然  刘良宇  杨浩珑 《内江科技》2011,32(7):129+180-129,180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大。根据近几年措施挖潜和方案调整过程中剩余油分析的经验,通过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采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的油藏工程方法,结合油藏特点应用弱水厚度法、动态监测资料辅助分析法、水淹图辅助分析法、注水主流分析法等动态分析手段,在综合含水很高的情况下,对本区进行了剩余油分布的综合研究,利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工艺配套综合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