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的父亲一辈子仅会写七个汉字:自己的姓名"游少鸿"和"劳动人民"。我的母亲稍好些,号称识汉字三百爪,会写汉字一百个,自己的姓名"徐银鸾"三个字写得外秀内惠,"贤妻良母""做好人、为人民服务"等字写得柔中带刚。父母的汉语文化程度极其低微,但平凡而曲折的生命历程犹如暖人心田的春晖,年年月月、岁岁春秋护佑我们成长,激励我们前行。一我的父亲和母亲均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父亲8岁起就跟随祖父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4,(41):67-67
一项新的研究揭示,如果父亲就在附近,母亲生男孩的机会可能增加。也就是说,母亲居住状况会影响出生性别比例。但为什么会这样,人们还不明了。  相似文献   

3.
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相似文献   

4.
黄玲 《出版参考》2010,(2):47-47
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坚强刚毅的母亲立志要将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于是将女儿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高昂的学费并未吓倒母亲,她四处打工挣钱;七岁的女孩看见母亲整日忙碌和疲惫的身影,就会忍不住流泪。  相似文献   

5.
心灵的站台     
陈敏 《湖北档案》2011,(11):36-36
跟所有母亲一样,每次我从这个遥远的城市回到老家.母亲都特别忙碌,忙着做我喜欢吃的菜.忙着打点我换季的衣裳……而我在家短暂的日子。都被踩在走亲访友的脚步中,很少顾及忙碌而疲惫的母亲。回城的日子一到.我才会深切地体会出父母的牵挂和担忧。父亲的老爷车载着我的行李,母亲手提大包小包.而我则两手空空地走在他们中间。听着父亲时不时...  相似文献   

6.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7.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8.
书情     
第一个教我看书的人是父亲。他在上海作医生,颇有名气。所以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患者治病。可是,只要我拿着本书往父亲怀里一钻,父亲便会放下一切,一页一页地给我讲书上的故事。一天,我买了两支彩色粉笔,把书上的故事画到了客厅的墙上。三堵白墙顿时色彩缤纷。为此,母亲狠狠地打了我一顿,父亲知道后又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吵完了,父亲请来工匠,刷白了两堵墙,却用  相似文献   

9.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很差。终于,父亲病重入院。母亲坚持要去医院照顾父亲,但她的身体也很不好,我们都不让她去。母亲让我给父亲做三鲜汤喝,  相似文献   

10.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11.
尽管我写作长达35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千古大运河》(文化艺术出版社)只用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然而,准备它、酿造它却由来已久。母亲告诉我,在我出生后的第6个月,我生病了。一开始就高烧不止,来势凶得很。父亲找来一条小船,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我蜷缩到船舱里,父亲迎着初冬凛冽寒  相似文献   

12.
父亲走了,在母亲过世九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让我常常想起他们。而最值得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还得从父亲爱写字说起。  相似文献   

13.
母亲是好莱坞巨星英格丽·褒曼,父亲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巨匠罗伯托·罗塞里尼。57岁的伊莎贝拉·罗塞里尼仍然拥有母亲的天使脸庞和父亲的纵横才气。  相似文献   

14.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15.
母亲一生操持,18岁嫁给父亲.在那个什么都要计划唯独生育敞开的年代,哪个妇女婚后不是敞开肚子生!母亲接二连三生了9个孩子,从解放前直生到解放后闹灾荒的那几年,母亲辛苦地生产,艰难地养育,却只存活了我们兄妹4个.  相似文献   

16.
花钱买心情     
父亲是我知道的花钱买心情的第一人。那是半个世纪以前,一天他从街上回来,掏出一个玻璃杯,笑嘻嘻地让母亲看。母亲说哎呀家里这种杯子多的是,还买,浪费。父亲说,我三角钱就买了个高兴,浪费什么,太值了。那个年代人的意识也是旧式的,大家都理解不到“三角钱买了个快乐”的绝妙真谛。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从石头缝里夹生出来的小树,儿童时期,父亲早亡,母亲和奶奶两个寡妇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我母亲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她家以前是济南有名的"大户",可惜她赶上了她们毛家破落年代,但是她懂文化。我父亲少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十七岁,  相似文献   

18.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晚年离异,有二子一女,父亲由长子抚养,母亲由次子抚养。去年春天,不幸降临,母亲病故,相隔一月,父亲也离开人世,就在父亲出殡后,亲人们还未能平复心情,家庭战争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父亲打鼾     
父亲从年轻时身材就又高又胖,睡觉时鼾声如雷。母亲讲,她嫁给父亲后,曾后悔不已,父亲的鼾声让她整夜无法入眠。几天下来,母亲熬得眼圈乌黑,像霜打的秧苗,整天无精打采的。使尽了各种方法,折腾了近一年的时间才适应了父亲的鼾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