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讨论了大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对90年代以来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组织与我国的参与情况以及我国组织的大科学研究开展国际使用的现状与未来需求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大科学研究开展国际合用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且已深入到国际政治和外交层面。我国在深度参与国际控制CO2浓度的谈判之前,亟待组织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及国际谈判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中科院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群,针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影响与适应、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与途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政策等开展研究,以期在气候变化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并为我国参与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3.
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兼具科学属性与工程属性.组织实施该类计划或工程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曾大量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过发挥牵头和主导作用的却寥寥无几.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作出战略部署.本文在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成效与影响进行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的概念、研究阶段、国际发起经验、我国组织实践与参与经验等方面,总结现有研究方向,依序综述我国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相关研究的现状;并认为本世纪相关研究推进与建言献策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些研究与我国的相关参与及发起相辅相成,为我国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的发起提供助益.本文还整理了我国牵头...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研究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我国科研工作者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申请各种基金、向国际知名期刊投稿,以及与同行或非同行  相似文献   

6.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统计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提供的数据,对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国际比较,从而来评价我国当前的科学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SCI、SSCI论文呈指数增长,高引文数量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不及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而且中国内地高校院所入围Highlycited.CON高引研究人员名单的数目仅为3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学研究机制在经费投入、政策导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7.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3,(2):8-9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在2018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提升我国战略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我们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大科学计划确立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参与和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大科学计划作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具有技术难度大、资金需求多、范围涉及广和人员要求高等特点.通过聚焦人员主题,深入分析我国在大科学计划等国际组织中面临的人才供给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以期为增强我国高水平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联合全球6个大型国际学术组织以及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于2014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对大数据及科学大数据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大数据予大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开展了研讨,对大数据予大科学计划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大数据服务科学计划使命提出了未来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社会各界对国际大科学给予了广泛关注。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国际大科学与小科学、大科学的区别以及国际大科学的特点,简要介绍国际大科学中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发展历程、目标以及中国参与ITER的历程、目标和任务,着重对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得失进行分析,并为中国后续参与和牵头国际大科学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