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勒兵”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为“检阅军队”。《说文》“勒,马头落衔也,从革,力声。”《释名·释车》“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段玉裁为《说文》作注曰:“落络古今字……云落衔者,谓络其头而衔其口,可控制也。引申之为抑勒之义。”“勒”本义为  相似文献   

2.
商君书札记     
更法第一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严铁桥校本作“错法务民主张”,孙诒让据《新序·善谋篇》改“错法务明主长”。铎按孙校是。主长(去声),君也。明,尊也。《诗·大雅·楚茨》:“祀事孔明。”笺:“明犹尊也。”《礼记·礼运》:“故君者明也,非明人者也。”《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郑注并云:“明犹尊也。”《祭义》:“明命鬼神。”郑注:“明命犹尊名也。”《墨子·明鬼》:“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管子·牧民》:“明鬼神,秖山川”,《君臣下》:“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  相似文献   

3.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4.
一、说“”近读周俊勋先生的《释“公”》一文①,文章引《说文·八部》:“公,平分也。从八从,八犹背也。韩非曰,‘背私为公’。”周先生以为《说文》说解有误,并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证明,“公”字“象人面容之形”,其主义也当为“容貌”义,后来孳乳为“颂”,继...  相似文献   

5.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6.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相似文献   

7.
一、字形推断法 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进而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相似文献   

8.
“随文而释,因文为训”是我国传注训诂的一贯原则,从传注训诂发端时就存在了。六艺经传和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种是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例如:“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周易·乾》)“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咨才为吸;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国语·鲁语下》)另一种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估。例如:《左…  相似文献   

9.
儒门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是孔夫子在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之时代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修订的一部至为“深切著明”的经典.《春秋左传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此言其为“鲁史”.《孟子·滕文公》引夫子语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如此看“鲁史”亦是“孔传”.《公羊》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谷梁传序》云:“先王之道既弘,麟感化而来应.”由此观,《春秋》乃是一部传中华之心的“麟经”.  相似文献   

10.
说“略无”     
说“略无”孙德祓(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略”字条第八义项为“稍微”。并引《世说新语·任诞》:“宣武(桓温)欲求救於(袁),……试以告焉,应声便许,略无慊吝。”为书例。我以为此义项有误,“略”在书例中当作“全、皆”之义解。节引难以全面确切了解其义,...  相似文献   

11.
“属”是古汉语中常用的实词《说文》:“属,连也 从尾,蜀声。”《击传》:“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是也。引申为会合之义”“属”的本义是“连接”,其读音及主要义项有:一、zhǔ1.连接例如:①属引凄异。(《三峡》)——(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13.
《庄子·列御寇》“虽欲为孤犊”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引作“虽欲为孤豚”,遂出现“孤犊”与“孤豚”正误之辨。实际上,“孤犊”与“孤豚”并不同义,不能互换;“孤豚”也不能出现在前文同为“牺牛”的特定语境中。《史记》此处的“孤豚”可能是司马迁之误引或误用,也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因此,在《史记》校勘、注释、翻译或引用时,应当对此加以指出和订正。  相似文献   

14.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15.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16.
“信”的“书札”义起源于何时,这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一般学者认为:“信”的“书札”义至迟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郝懿行在《证俗文》卷六“书信”条中说:“其称‘书’为“‘信’者,始于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但已故著名学者郭在贻先生对此说提出批评,认为《梁书》卷四十《到溉传》所引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中的”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不是指“书札”,而是指’幡信”,不过,郭先生另从《幽明录》、《南齐书·张敬儿传》中检得二例,证明“信”的“书札”义始于六朝.1984年郭先生又发表专文讨论这个问题,补引八例,进一步论证晋南北朝时“信”有“书札”义.遗憾的是,嗣后经张永言先生的深入考辨,发现郭先生所引十例,无一例是用“信”表“书札”义,对张先生的考辨,郭先生生前曾致函表示饮佩和赞同.1992年张先生的《语文学论集》出版,在《两晋南北朝“书”“信”用例考辨》一文后,张先生提到朱庆之发现汉译佛典用例可证东晋时“信”已有“书札”义,如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昼经第一》:“更作方便,求为使命……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另外,笔者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先唐文》也检得一例:胜光王《与影胜王  相似文献   

17.
说"禹"     
禹,究竟是蛇还是人?从古到今,好像还没有定论。《说文》:“禹,虫也,从,象形。”现行《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对禹字援引《说文》为据,以其第一义即本义为“虫也。”并引徐锴的“牙齿虫病谓之龋齿”,作为佐证。《字典》还引《广韵》旁证:“禹,虫名。”这就使我们非信不可,禹到今天,仍然是一条蛇。其实龋是形声字。禹在这里是音符,和禹的字义毫不相干。鲁迅先生在《理水》中,对禹是一条蛇,已经作过批评。首先,汉字是象形文字,字形决定字的本义。禹字金文写作。上像三角形的蛇头,下像卷动着的蛇尾。横在其中的形,像一只连肘的右手。…  相似文献   

18.
古文字考释     
释(?)《说文》二篇上八部说:“(?),词之必然也,从入|八,八象气之分散。”“词之必然”而字形从入,不好理解。《韵会》四纸引作“从|八,象气之分散,入声。”段玉裁依《韵会》所引订正,又解释说:“入声在七部而(?)在十五十六部间者,于双声求之也。”(?)和入古韵相隔绝远,段说似不可信。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20.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