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化归思想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思想,一般是指人们将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其本质就是转化.应用化归思想时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熟悉化原则,即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简单化原则,即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直观化原则,即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其中化归方法是实现化归的关键.化归思想和方法在中学数学解  相似文献   

2.
化归指的是转化与归结,简单的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的数学思想。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解决原问题的的思想,称为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归结的过程.比如将未知向已知化归;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化归;命题问的化归;数与形的化归;空间向平面的化归;高次向低次的化归;多元向少元的化归;  相似文献   

3.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须将陌生问题通过化归与转化, 归结为一个比较熟悉或比较简单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须将陌生问题通过化归与转化,归结为一个比较熟悉或比较简单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般地。转化与化归思想是指将一个待解的或难解的数学问题实施某些转化,使其归结为我们熟悉的知识、熟悉的方法或熟悉的模型(或模式),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解数学题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系列的转化与化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所谓转化与化归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使问题转化为在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基本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或已解决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问题便于求解.下面通过例题介绍几种常见的转化与化归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化归转化思想是指运用某种手段或方法把待解决的较为生疏或较为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熟悉的规范性的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化归转化思想是考生解决难题时常用的手段,也是高考数学中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在解题实践中,大部分试题的条件与目标的联系不明显,能否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解题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调整思路,转换策略,是我们能否顺利解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童铭  徐舟 《新高考》2007,(Z1):67-69
转化与化归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体现了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以上三种思想方法都是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具体体现.各种变换方法、分析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等都是转化的手段.所以说,转化与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转化与化归的原则是将不熟悉和难解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易解的或已经解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为明确的特殊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  相似文献   

9.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如:对应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但中考中最活跃、最实用的是化归思想.化归就是把一个事物转化为另一个事物或与之接近的、相关的事物,即变正面强攻为侧翼进击的思维形式.体现在数学解题中,就是将原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数学化归的一般原则:①目标简单化原则;②和谐统一性原则;③具  相似文献   

10.
<正>转化与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遇到一些直接求解较为困难的问题时,就需要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将原来陌生的问题转化为一个自己较熟悉的问题,再通过对熟悉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种思想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所说的"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其形式如下图所  相似文献   

11.
我们遇到问题时 ,在对问题作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展开联想 ,以唤起对有关旧知识的回忆 ,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某种转化过程 ,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 ,最终求得原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称为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数学知识的掌握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新知向旧知化归与转化的过程 ,学会了转化就等于掌握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一、化归与转化思想方法的三个基本要素1.化归对象——把什么元素进行化归。2 .化归目标——化归到何处去。3.化归途径——如何进行化归。例 1 …  相似文献   

12.
<正>转化与化归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转化与化归是要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运用转化与化归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转化的对象;(2)转化的目标;(3)转化的方法.下面就等价转化在函数问题中运用进行说明.一、正与反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正>化归转化思想是初中数学中最为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数学解题的一把"金钥匙".通过化归转化,将不熟悉或难解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易知的、易解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特殊的问题等.下面举例说明化归转化思想在求解方程问题中的运用.一、化复杂为简单对于那些结构形式复杂的方程或方程组问题,常常通过相加或换元等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将复杂的方程问题化为简单的方程问题来求解.  相似文献   

14.
所谓化归与转化思想,就是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为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解决原问题.化归与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数学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化归与转化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体现了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类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5.
<正>化归转化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利用化归转化思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将复杂陌生的对象或问题转化为另一种较为简单熟悉的对象或问题,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尤其是在求解模考或高考的综合性问题时更应充分考虑使用化归转化思想.化归转化思想在数学的多个知识模块中均可使用,往往对于不同的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化归,从中获得解题的突破口.下面举例予以说明.一、善于联想,寻找等价命题  相似文献   

16.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化归为一类已经能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因此,高考十分重视对化归和转化思想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化归与转化思想的指导下,针对面临的数学问题,实施或转化问题的条件,或转化问题的结论,或转化问题的内在结构,或转化问题的外部表现形式等行动策略去灵活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1化归与转化思想的考查回顾相关研究表明,高考重点考查的化归方法包括:  相似文献   

17.
转化与化归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精髓,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在解数学问题时,常常要对问题进行转化,使之逐步成为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模式,就是转化与化归的思想.转化与化归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不规范的问题转化为规范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化归与转化思想,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变换方法,将其归结为另一个相对较易解决或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解决进而达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常见的化归与转化原则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和谐统一、正难则反、直观化原则.常见的转化有等与不等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整体与局  相似文献   

19.
时坤明 《知识文库》2022,(24):145-147
<正>转化与化归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以及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旨在以数学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转化,将问题划归为简单、直观、熟悉并且和谐的数学表达形式,从而方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迅速解决。下面首先对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原则进行探析,之后详细分析应用该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策略。1切中肯綮,探析转化与化归的原则转化与化归的具体过程和呈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寻求一种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种已经具备完善解决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回顾我们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和经验会发现,我们常常是将待解决的陌生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因为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于问题的解决,也常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或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等等.它们的科学概括就是数学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化归. “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化归方法是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是将待解决的问题A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个问题B,而问题B是相对较易解决或已有固定解决程式的问题,且通过对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