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常忆始教时     
从教16年,工作单位经历了乡镇——城镇——特区三级跳,学历上升了专科——本科——硕士三个层次,职称越过了中教语文三级——二级——一级三道槛。回顾教历,感慨唏嘘,最不能忘怀的仍是始教岁月。初为人师,我被分配回家乡的镇上中学。家乡系革命老区,但凡老区,生活条件都极度艰苦。镇上仅有一条500米长的小街,学校坐落在街边的小山岗上,没有自来水,要翻过另一座小山到山脚下挑水,每周的劳动课,学生轮流为我挑水,储足一缸水,节约用一周。我深切体会到古代教书匠那种“家有三斗米,不做孩儿王”的凄苦,始教之年,我发生过动摇…  相似文献   

2.
李保 《湖南教育》2010,(9):62-62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师生,我能够从乡村到县城,从县城而市里,真是难以想象!这首先要感谢《湖南教育》,是她为我指点迷津,使我的人生顺利实现了“三级跳”。  相似文献   

3.
母亲教我的     
我母亲教我如何珍惜他人的辛苦劳动:“如果你们要打架,到外边去打——我刚整理好房间!”我母亲教我什么是宗教:“你最好祈祷那个东西能从地毯下冒出来。”我母亲教我什么是时间旅行:“你要是不改,我把你一把推到下周三!”我母亲教我什么是逻辑:“为什么?因为我就是这么说的!”我母亲教我什么是远见:“一定要穿干净内衣,以防万一你遇到事故。”我母亲教我什么是柔体杂技:“你能不能看看你脖子后面的泥!”我母亲教我什么是耐力:“坐在那儿,直到把所有的菠菜吃完。”我母亲教我认识天气:“好像有龙卷风席卷过你的房间。”我母亲教我如何解决物…  相似文献   

4.
首先,我并不反对在语文课上要“教知识”,我只是反对以王老师这样的方式去“教知识”,反对不论面对什么文本脑子里都只有“教知识”,更反对完全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其次,我也不赞成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想要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我以为严格说来那更像是一种“说教”,而不是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成效,不少同仁从“教”的角度,改进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而从“学”的角度探讨的并不多见。“教”固然重要,但“学”更重要。“我要学”,不“教”也可“悟”;“我不学”,“教”必事倍功半。师生情愫的建立,能激励学生“我要学”、“我求‘教’”,进而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成效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6.
俞志国 《考试周刊》2010,(20):160-160
一、案例背景 在一堂高一体育生训练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三级跳。我先利用图片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并做模仿练习。在跨步跳练习时,他们都做得很好,但是一到三级跳场地就不行了,第二跳大部分是迈的,不会跨。只有少数的学生会跨,但都不理想。为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立定三级跳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早上刚下过一场大雨。第一节课后,我和刘艺同去厕所。经过一个水坑,过不去了。我往后退了几步,猛一踏地,来了个“三级跳”。没想到“叭”的一声,前脚没越过水坑,落到水里了,立时泥水四射,刘艺刚穿的崭新的裙子被溅上了斑斑驳驳的污泥。刘艺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我尴  相似文献   

8.
二、总体构思,竭虑殚精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已习惯于按文体“三级跳”的模式。1978年的大纲就规定“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各年级要有一定的重点:初中一年级记叙,二年级记叙和说明,三年级记叙和议论,高中一年级比较复杂的记叙和说明,二年级比较复杂的记叙和议论”。1986年、1990年大纲中的分年级教学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程序。应该承认这是一种模式,也不无道理,但并非最佳模式,更不是唯一的模式。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教材的总体设计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进行线性思维,而应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进行立体思维。新时期以来的许多语文实验教材,逐渐突破了“三级跳”、“两循环”的单一模式,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设想。教  相似文献   

9.
【思路指点】 按照题目《他(她)教我怎样做人》的要求,此文应写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内起码应写出“他(她)”和“我”两个人。两人的关系“他(她)教我”,教的内容是“做人”。因此,我和他(她)之间,应以他(她)为主,“我”为次。 写“他(她)教我”,首先应选准“他”或“她”。一般是选自己的亲属或熟人,如爷爷、奶奶、爸妈、老师等,当然也可选虽然陌生但确实对“我”教育极深的人。“教”的内容很多,可以“教”我怎样热爱劳动、重视学习;也可以“教”我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准备为四化建设做贡献;还可以写自  相似文献   

10.
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拿到一篇课文,在脑海中首先思考“我怎么教”或“学生怎么学”,往往先有了教学方法再似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很少有人在明确“我教什么”或“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再考虑“我怎么教”。  相似文献   

11.
没料到教师生涯中那一次困窘.竞给了我受用终身的财富!我由此而寻到一条从“山穷水尽”的“教而困”到“柳暗花明”的“教而乐”的通道.这通道可概括为“教而困,而学,学而思,思而教”12个字。前后的两个“教”字,形同义异:第一个“教”,指“教学”;第二个“教”.指经过学习和思考“豁然开朗”之后的“再教”。这时的“教”,知识内容已焕然一新:这时的教师,是知识更新了的值得刮目相看的“新我”了。  相似文献   

12.
六岁的燕燕在幼儿园里全托。每个星期六下午爸爸把她接回家。到了星期一的早晨又把她送回幼儿园,这时,老师总要笑咪咪地问:“燕燕,这个星期天又学会什么啦?”“爸爸教我数数哩……”“爸爸教我画画哩……”“爸爸教我洗手帕哩……”“爸爸教我扎小辫哩……”  相似文献   

13.
早上刚下过一场大雨。第一节课后,我和刘艺同去厕所。经过一个水坑,过不去了。我往后退了几步,猛一踏地,来了个“三级跳”。没想到”叭”的一声,前脚没越过水坑,落到水里了,立时泥水四射,刘艺刚穿的崭新的裙子被溅上了斑斑驳驳的污泥。刘艺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我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材的使用呈现出与旧课程不同的理念,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倡,意在提醒教师,教材不是“圣经”“法典”,而是教学所凭借的资源,因此理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立足“一切为了学生”的出发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和“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当然,“用教材教”关键是“用”,  相似文献   

15.
自上期刊出“高考作文三级跳”和“中考作文三级跳”以后,引起了广大高三、初三学生和老师的关注,他们纷纷来信来电,希望我们能够多登载一些行之有效并且能适用于大多数考生的考前训练实例,为此,我们再次邀请来自高三、初三第一线的王伟娟老师和焦琦若老师,推出她们的修改示例,期望能藉此聊解诸生心结。——编者  相似文献   

16.
专业课教师教些基础课,特别是教些数学课,我个人深刻体会到,这对教学、对科研、对师资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好处。由于工作需要,过去,我除去教了专业课“金属切削机床”之外,还先后教过或部分教过“高等数学”、“变分法”、“积分变换”、“线性代数”等数学课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振动学”等力学课,此外,还教过其他一些专业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目前,我已转到结合我们机制专业教“控制工程”、“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了。当然,由于要教这些课,我学过的数学、力学的有关分支就比教的更多了。学了这么些又教了那么些数学力学等课程,会不会分散精力,有碍于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曾欣 《大学生》2012,(Z2):102-103
看过体育节目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田径中有一个项目叫三级跳远,简称三级跳。它是由单脚跳、跨步跳和跳跃组成的。现在想来,我在学生会里的两年可不就是一次三级跳嘛!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初涉职场者还是跳槽到新的工作单位的“老鸟”,往往会惊讶地发现,身边并非都是清一色的同龄人。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履历的人共事,便无法回避“职场代沟”的存在。年龄的差异导致观念、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的不同,“职场代沟”有时会给沟通与协作带来障碍,甚至成为让职业发展从此搁浅的鸿沟。“代沟”里翻船的例子多得是。面对“职场代沟”,许多职场人士会恨不得能有如“三级跳”运动员一样,跨鸿沟如坦途。事实上,职场上也存在能跨越“代沟”的“三级跳”。  相似文献   

19.
教妹妹识字     
我妹妹今年才四岁,上小班。今天,阿姨要我教妹妹识字。这可怎么办呢?教妹妹我可没经验,我自己还刚上三年级呢,我怎么教她呀?再说了,我妹妹的绰号叫“日本鬼子”,一点都不能定神,就是把她的头揿在书上,她也会思想开小差的。你看,我在教她认识“西瓜”的“瓜”,妹妹却说:“姐姐,我们一起吃糖吧!”我教她字,她却想到我们姐妹俩吃糖去了。我得想想办法。我们的黄老师教我们可有办法了。比如她讲“攀登”的“攀”,说:这个攀字,就是“一只大手抓住两个树枝之间的叉叉”,边说还边画图给我们看,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教妹妹。…  相似文献   

20.
我教老师     
Motheraskedherlittleboy,“Darling,whatdidtheteacherteachyoutoday?”“Nothing,Mum,”answeredthesonproundly,“instead,sheaskedmehowmuchoneplustwowas,andItoldherthree.”母亲问她年幼的儿子:“宝贝,今天老师教了你些什么?”“什么都没教,妈妈。”儿子骄傲地说,“她反倒问我一加二等于几,我告诉她等于三。”我教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