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如何全面发展、完善实用新型专利制度,如何协调发明专利制度与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关系,从而使我国专利制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是目前亟待研究的任务。本文全面分析建立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理论依据,国外实用新型专利制度近期动向以及我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保护现状,提出实用新型专利制度应当单独立法;维持目前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的审查方式;引入新颖性判断标准;完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检索报告制度,从而让该项制度充分发挥其作为二级专利保护体系在发明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外观设计专利制度旨在通过保护产品设计创新推动产品的良性竞争。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创新设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显示屏幕上,图形用户界面已经变得和产品的造型设计同等重要。目前我国尚未对图形用户界面给予专利保护。本文通过分析图形用户界面的发展现状、国外相关保护制度以及我国的实际保护需求,研究了我国对图形用户界面给予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专利制度的根本原则是"以公开换保护"产物的专利文献,包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等诸多信息。随着专利查询系统免费开放,专利信息成为中小企业创新的助推器。对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专利信息弥补了地域劣势,提升企业竞争力,缩短与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差距。  相似文献   

4.
普通保密专利制度是我国专利制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普通保密专利制度的含义、运行模式、实施现状展开分析,挖掘出制度中急需完善的两方面问题:解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缺少普通保密专利的补偿、实施与保护法律制度。然后,针对这两方面问题,在吸取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产权激励角度论述了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提出假设:只有温和的专利制度,才会带来技术的创新激励。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对1987-2010年我国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测量,发现技术创新绩效的波动和专利制度的变动存在波动相关性,然后采用三次函数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选择专利保护程度作为衡量产权激励度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的专利制度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产权激励作用存在"倒U"型关系,政府应采取温和的专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唐春 《科学学研究》2010,28(4):523-529
进入21世纪,PCT制度、PLT制度等国际化专利制度迅速发展,倘若未来若干国际化制度新方案实现,专利制度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各国专利国际竞争力将产生更深刻影响。专利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取得、利用专利垄断的能力和对抗他国专利垄断的能力。评价专利国际竞争力受到的影响,可以从授权竞争能力、垄断竞争能力和基本竞争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毛昊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69-1176
立足于国际比较和制度实践,本文从专利研发周期与成本、专利实施与运用现状、创新主体专利保护强度诉求、专利诉讼机制运转等方面对我国专利制度实践进行了综述。同时在专利动机改变与制度异化,专利价值多元属性与质量评价,强弱专利诉讼机制等问题中进行了国际比较。进而提出借助专利调查平台拓展专利研究的思路,阐释了从专利制度、市场规律、政策绩效层面发掘中国专利调查学术价值的方法。本研究的政策指向在于呼吁政府开放基础调查资源,加强问卷设计科学性,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升中国专利调查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年夏天,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在国内大热,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药品专利的保护与合理实施的讨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作为限制专利权的制度,是对于专利药物的创新保护与公共利益矛盾解决的平衡机制,各国应当就TRIPs制定的法律框架之下,合理改变与采纳相关理念,健全医药专利机制。我国目前暂时没有一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案例,而相比之下印度就本国公共健康利益的考虑,曾多次实施专利无效及专利强制许可,本文将从中国专利制度的设置与历史沿革和国外的专利许可制度的实施,探讨我国对药物专利实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角度就专利制度对于创新的作用进行论述,并为完善我国创新激励制度提供参考意见。专利制度对创新的作用因所属行业、创新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专利保护强度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关系的平衡,最优的创新激励制度应当是一个多种市场策略和政策工具混合的互补系统。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放开图形用户界面(以下简称GUI)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之后,国内掀起了一股GUI外观申请的热潮,但发展之初,现行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与客体性质或保护诉求不相适应的情形,且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GUI设计必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形式,面对未来全新形式的GUI设计的保护需求,现行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存在诸多与之不相适应之处。本文通过对多种GUI设计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专利保护制度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实行了保护性的专利审查机制,使国内企业能够更容易并更快速地获取专利权。国外企业在中国要想获取专利权往往需要等待更长时间,且获取专利权的难度大于国内企业。我们从专利授权和条件寿命期视角,结合企业的专利战略考虑对这种保护性审查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从申请专利保护的技术垄断效果看,保护性审查机制限制了国外企业专利竞争战略的实施。然而,相较于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出于专利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考虑,更倾向于延长专利的条件寿命期,保护性审查机制延迟授予国外企业专利权的做法无疑更有益于其专利市场战略的展开。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获取专利权相对容易,使得一些技术含量低、市场收益水平不高的专利被授权,增加了企业的专利权维持费用。因此,从专利战略视角看,保护性专利审查机制并不完全有利于国内企业。  相似文献   

12.
苏世彬  陈月勤 《科研管理》2006,41(1):130-141
本文采集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R&D投入、FDI流入及其交互作用为中介变量探索专利行政执法与专利申请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R&D投入、FDI流入在专利行政执法正向影响专利申请量中具有中介作用(2)专利行政执法通过FDI流入正向影响专利申请量效应小于专利行政执法通过R&D投入正向影响专利申请量;(3)R&D投入与FDI流入的交互作用在专利行政执法负向影响专利申请量中具有中介作用。以上结果不仅完善现有专利行政执法研究,还佐证和丰富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理论文献,从而为国家更好地制定专利行政执法政策以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创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乔永忠 《科学学研究》2018,36(2):272-278
中国国内创新主体拥有有效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专利运用水平以及专利收益能力没有及时提升,使得专利维持年费负担为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研究专利维持年费制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创新主体就专利维持年费相关制度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中国有效专利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创新主体也承受着过重的专利维持年费压力;专利维持年费制度是一种类似于税收杠杆的、能够促进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现有专利维持年费制度不利于促进创新主体的可持续创新活动,对其进行全面改革有利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最后提出完善中国专利维持年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赋予专利权人以“牙齿”,其是否能够促进中国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转型。本文以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为依据,考察了专利诉讼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专利诉讼经历能够有效激励涉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这一结论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加粗精确匹配法,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法和条件混合过程方法后仍然稳健。这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小微企业、专利依赖型产业的企业以及内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可能影响机制,利用2007—2014年我国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互联网发展指数。并进一步应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采用1984年各城市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电信投资量的交互项作为研究的工具变量。实证表明:(1)无论从专利数据还是城市创新指数来看,互联网发展都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2)互联网发展加速了专利的折旧速度,有利于提高创新知识的更新速度;(3)互联网发展加快信息的传播,提升了专利的国内外引用,显著增加了创新知识的溢出。本文为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创新体系下,专利制度连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扩散各子系统,适度合理的专利保护强度是实现创新系统之价值创造功能的重要保障。运用综合评价法,测度52个国家2006年-2017年的实际专利保护强度,从而探究经济发展、跨国技术扩散与基础科研能力对专利保护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跨国技术扩散和基础科研能力均与专利保护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分组模型结果显示,中低收入国家受国际贸易地位及国内市场压力影响,往往会适用偏高的专利保护强度;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会推动中高收入国家从专利制度的被动适应过渡到主动运用的新阶段;不仅如此,当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足够高时,专利制度的首要作用将从直接增加社会总福利转向保护和激励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微观机理,然后运用1987—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研究OFDI对国内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影响,用协整的方法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引进外资和进出口贸易与国内研发费用支出、专利授权数量之间的均衡关系。本文发现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有正面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进出口贸易对国内技术创新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Stronger protection of patent rights is thought to spur innovation through securing returns to R&D investments. Those investments must be financed, however, suggesting that the responsiveness of R&D to patent reforms varies wi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s. We examine the joint impac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market development and patent protection on R&D intensities in 22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20 OECD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90-2009. We show that stronger patent rights increase R&D intensities in patent-intensive industries, accounting for the need for external financing and the amount of tangible assets. The primary impact varies across type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atent protection raises R&D in high-patent industries where countries have more limited equity and credit markets. In contrast, in countries with more developed bond markets industry R&D is more sensitive to patent rights. Interestingly, patent rights in countries that are more exposed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R&D intensities at all level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5—2016年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模型,探讨中国中成药制造业的技术转移、内部研发能力影响其知识创新绩效、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外技术引进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相关性,与产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国内技术购买与产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中国中成药制造业内部研发能力对国内技术购买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对国外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绩效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810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accession to the regional patent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European Patent Convention (EPC) on 14 countries that acceded between 2000 and 2008. We look at changes in patenting behavior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applicants at the national patent offices and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EPO). We find a strong change in patent filing behavior among foreigners seeking patent protection in the accession states, substituting EPO patents for domestic patents immediately. However, there is no discernible reaction among domestic entities in terms of domestic filings, although we do find some evidence that applicants in accession states increased their propensity to file patents with the EPO post-accession. Inventors in accession countries also increase their patent filings slightly post-accession, both at the EPO and at the national off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