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2.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3.
“80后”诞生于幸福时代 提及“80后”一代的写作才华,我们很少会问:20年前的少年为什么就写不出如此出色的文字?我们忘记了写作才华与时代质量的关系。近十几年在中国发生的语文观念与作文观念的巨大进步,使我得出一个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其中更多的表现为对人类伦理思想的冲击。三年前,一场“克隆风暴”震惊全球,人们在争论、在深思“从自己身上克隆出的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面对自然科学的挑战,全世界的人们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与此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也开始显现,诸如性的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等等,面对这一切,人们也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人们在思考之后,发现解决“我们应该怎么办?”问题的首要前提是…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兴起,网络文学正迅速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由于拥有众多读者,它不单是在网上生存,在以纸介出版物露面后不久,它就以昂首阔步的姿态,开始笑傲“江湖”了——  相似文献   

7.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可谓是传奇式的人物。1978年开始教书,1981年全国扬名,历经二十余年,经久不衰,从有关省市成立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这一现象来看,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原因何在,这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你将会从他的书中找到答案。 “魏书生教育文库”(一套八本)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魏书生近二十年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完整地介绍了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有关理论,再现了魏书生成功的经验、做法及体会。 这套书的出版,给学习研究者带来许多方便。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实验中学每年都有许多来访者,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播”与“说”的研究与探索,应当说从改革开放之初,播音界纠正“高、平、空”“冷、僵、远”的八股腔时就开始了。那么,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今天的新闻哪些“说”起来了?哪些还在“播”?“播”与”说”的发展趋向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作”与"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  陈燕 《编辑学报》2001,13(4):243-243
"作”与"做”这2个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编辑加工、校对文稿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2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和出版物中的错用呢?  相似文献   

10.
肖珉 《今传媒》2006,(11):44-45
2004年的“超级女声”为国内几近疲软的娱乐节目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一种新型的,有别于我们所熟知的娱乐方式随着节目的热播,慢慢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2005年的“超级女声”节目,将这种“平民选秀”的方式发挥到了极点,在收视率上屡创新高,其火爆程度使这一年毋庸置疑地变成了一个“超级女声”年。其捧红的张含韵、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也从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成了当下最热的明星。而由“超级女声”带来的这一阵东风,一夜之间就吹遍了全国荧屏,使得全国的娱乐节目也开始“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央视的“梦想中国”,到东方卫视的…  相似文献   

11.
绿色环保之风已经吹进数据中心,也给IT厂商带来了商机,一场绿化“革命”正在开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雄踞金陵、名闻遐迩的南京苏宁实业公司,其创始人张桂平总裁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温文尔雅。面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型人物,你很难想像,起家时只有十几万元资金的他,十几年后的今天竟然投资数亿元,盖起了国内民营企业首屈一指的高层建筑——28层的多功能现代化大厦。 经济学家把苏宁的崛起称为“苏宁现象”。现在,让我们从张桂平身上来追踪一下“苏宁现象”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3.
“主旋律”与多样化是我们在新闻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主旋律”?什么是多样化?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又如何去做到“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呢?这是我们新闻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新闻舆论要有自己的核心或基调  相似文献   

14.
“特工门事件”曾被美联社评为2005年的十大新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使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新闻自由大幅退步,记的获罪与入狱,使得美国新闻界人士人人自危。我们应该从美国政界和新闻界对“特工门”的处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本尝试以“特工门事件”为样本,从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新闻自由体制和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新闻法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即便目前“80后”占据着文坛主流地位,可似乎也不能太“大意”,因为大概从2007年开始,“90后”便登场了,打着“‘90后’将把‘80后’给灭下去”的旗号,来势汹汹。《诗选刊》在2007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推出6位“90后”诗人专辑,2008年4月又推出17位“90后”诗人作品,  相似文献   

16.
王冰 《北京档案》1999,(11):30-31
从1966年开始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档案部门在这一动乱中也成了"重灾区".  相似文献   

17.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我还在一个小站当检车员,因为发表了几篇小散文,段党办就给了我一个去学新闻写作的机会。在那次学习会上,我问上课的老师,记者和特约记者谁大?老师笑了笑,讲了一个故事:“某报一位特约记者去采访人大会议,被工作人员拦住。这位特约记者拿出证件,工作人员犯难道‘特约记者是个啥东西?’,随后又认为特约记者一定比记者大,因为有一个‘特’字。其实呀!……”从那时起,我就希望成为一名记者,那怕是特约记者也好!十年后的今天,我有幸被某报聘为特约记者,实现了十年前的梦想。其实,从十年前我开始给党报党刊写新闻开始,就以记者自居了。不…  相似文献   

19.
陈尚忠 《今传媒》2006,(9):32-33
1986年,李庄从《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时年68岁。他当时是退居二线。他对夫人培蓝和孩子们表示,退就完全彻底退。何谓“完全彻底退”?他用行动表明,首先是完全彻底地把党和人民曾交给自己掌握和使用的那部分权力交回给党和人民,连交权后全力运转的惯性驱动都自觉加以警惕。他说绝不能以“发挥余热”对新领导及报社的工作有半点干扰和麻烦。他还说也不要因不甘寂寞去“发挥余热”,“在这里挂个社会闲职,那里兼个团体闲差”。他认为热衷于挂“闲职”兼“闲差”图虚名赶热闹打发寂寞是现象,实质是可从中获取好处(利)。李庄深知“挂名…  相似文献   

20.
"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情况下,我更把少年作家出书看成是一种出版现象,但当它已经有那么多的市场份额、影响那么多读者的时候,我们再仅仅说它是出版现象是不客观的,必须把它当成文学现象,至少是文化现象来看待。 笔者注意到,“80后”作品普遍弥漫着一种沧桑与悲凉的气息,如同一个尚处在少女阶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