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2004年全国女子排球联赛福建女排得失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3—2004全国女子排球联赛福建女排14场比赛发球、进攻和拦网得失分的统计、比较与分析,指出福建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为福建女排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女子排球比赛实行每球得分制和发球新规则后,使原有比赛得失分规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通过对200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和2002全国女排联赛部分比赛场次的得失分情况的统计和分析,阐明在新规则下女子排球比赛的一些规律,为女子排球比赛和训练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以第六届大运会男排甲组前四名代表队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现场统计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会男排甲组比赛的得分顺序依次为扣球得分、靠对方失误得分、拦网得分和发球得分,初步揭示出大学生排球比赛得失分的规律,并据此提出改造的对策和建议,为大学生男排的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TOPSIS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22年女排世锦赛中国队与主要对手的各项主动得分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现阶段中国女排的主动得分能力。研究认为:中国队整体发球效果较好,得分率较高,失误率较低,发球方式以跳飘球与原地飘球为主,但对对手接发球的限制不足;中国队整体扣球效果一般,扣球得分率一般,但扣球失分率较低,扣球较为依赖主攻队员,核心球员发挥高效,副攻与接应二传还需不断提高;中国队拦网效果较差,拦网得分率较低,失分率较高,个人拦网方面,副攻拦网效果较好,其余队员未能进入拦网榜前40;中国队主动得分能力较为突出,但如何利用主动得分获得比赛胜利是中国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东省备战"十一运"男子沙排运动员高方田、韩胜威3年训练和比赛录像进行分析,认为高方田、韩胜威发球较稳定,但发球得分和破攻率不高;进攻技术运用多样化,一攻重扣成功率和防反重扣成功率较高;拦网直接得分的比率不高,拦失的比率偏大;胜负局得分模式基本一致,依次是一攻得分、对方失误得分、防反得分和拦网得分;胜负局失分情况不同,除胜负局防守失分和拦网失分比例都较大外,负局的一攻、一传和发球失分比率比胜局比例大.建议运动员加强拦网,提高发球的攻击性;丰富进攻手段,准确判断起跳时间;防守时以防轻打和落点球为主,积极防守反攻.  相似文献   

6.
排球比赛中球队得分结构对其成绩排名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综合运用资料调研、数据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世界女排强队比赛(以2009年、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决赛为例)得分结构与球队成绩排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计算皮尔森相关系数表明:球队比赛排名与球队拦网得分、拦网平均每局效率显著相关且正相关,与扣球平均每局成功率相关性较大,与发球及发球平均每局得分相关性并不显著。对于此规律的认识对排球训练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15年第12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国女子排球队的11场比赛得失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并与参加世界杯的世界女排强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女排在扣球、拦网、发球及非进攻性技术上得失分方面与世界女排强队的优势和差距,旨在为中国女排今后的科学训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5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国队得失分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国队5场比赛得失分情况的分类统计,运用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了中国队在一攻、防反、拦网和发球得失分方面与其他各队相比的优势和差距,以期为今后在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提供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参加2010年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11场比赛的得失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女排在扣球、拦网及发球方面与对手之间的优势和差距,以期为今后中国女排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第30伦敦奥运会排球竞赛的男、女四强第二阶段16场比赛的得分特征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伦敦奥运会男、女排的竞赛特征、得分方式及得分结构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竞技表现是决定男排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竞技水平是决定女排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女排的主要得分手段是进攻,男排的得分手段均衡,进攻、发球、拦网和对手失误相当。男排比赛突显攻击性,也增加了失误的风险;女排比赛突显稳定性特点,提升了进攻和拦网得分的比率。并针对以上差距提出训练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1·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的中国女排主攻手杨昊和俄罗斯女排主攻手加莫娃。(2)研究方法:技术统计资料、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2·结果与分析两名主攻手年龄相同;但杨昊体重、身高不及加莫娃,特别是身高相差较大。在本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加莫娃荣获最佳得分和最佳拦网两个奖项。扣球高度与拦网高度两人相差无几。加莫娃一人独得33分,而杨昊为21分。加莫娃发球、进攻、拦网各项得分均高于杨昊,特别是进攻得28分,比杨昊多得9分。三项得分相加,杨昊与加莫娃相差12分。从本届奥运会女排赛单项技术统计得分排名…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女排二队在第17届亚运会女子排球赛上与对手7场22局比赛的得分手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二队年龄结构合理、队员身体条件出众;中国女排二队的主要得分手段依次是扣球、对手失误、拦网和发球得分;中国女排二队的各项得分手段特别是发球、扣球和拦网三项均与韩国队存在差距;女排队员主要技术的运用和心理素质的表现不稳定,自身失误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男排后备队伍比赛得失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4年我国男排后备队伍的全国青年男排锦标赛21场72局3053分的比赛得失分统计,从得分和失分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排球新规则实行每球得分制后我国男排后备队伍比赛得失分规律的变化,并从中找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分析国际排联网站公布的200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前8名球队和2003年世界杯赛12支参赛队的进攻技术统计数据,对当今世界优秀女排的技术特征进行了研究。扣球成功率高、拦网失误率低是世界优秀女排进攻技术的特征;网上实力仍是当今世界优秀女排的制胜法宝;靠主动进攻得分和减少自我失误失分是当今世界女子排球比赛的得失分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11年全国U20女排联赛的14支球队的得失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在进攻环节,U20女排进攻一般,不能有效地组织反击;在拦网环节,拦网意识和拦网技术(拦网的时机、手型等)有所欠缺;发球和接发球技术还有待完善;基本技术及小球串联技术失误过多;比赛中队员心理不够成熟,抗压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6.
每球得分制 对发球运动员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排球比赛实行每球得分制,对发球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过去只有接发球一方失误才失分,而新规则使得发球成为失分的因素之一。有排球比赛的调研材料表明: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因素的影响占80%,而技术因素只占20%。由于实行每球得分制,发球失误即失分,使得唯一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发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发球队员的心理影响也就更加突出。排球比赛场上千变万化,比赛时间缩短,得失分速度加快,每次发球时场上情况各不相同,这些诸多的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在比赛中出现,并影响发球队员的心理。过去为破…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现场统计法和录像分析法对女子沙滩排球比赛的扣球、发球、拦网、二次攻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力发球的得分率不高于轻飘球;有拦网条件下的失分率低于无拦网条件下的;二次攻的得分率最高;轻扣、重扣、吊球得分率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录像统计等方法,对第14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与5支参赛队6场比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队一攻的发球得分多于其它队,防反、拦网得分多于其它队,少于意大利队。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队总体失误多于其它队,是导致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男子世界杯排球赛中国队得失分情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男排在世界杯比赛的失利,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比赛得失分情况的统计分析得知,中国队在主要得分环节上的得分能力低于其他世界强队:接发球进攻总成功率和前排3个位置成功率低于其他参赛队,尤其是4号位强攻差距最大;防守反击总成功率也低于其他参赛队,但3号位成功率却高于其他参赛队;拦网的总成功率在3个位置上的成功率均低于其他参赛队,主要表现在被打手出界球过多,拦网运动员触网也较多;发球方面,中国队破攻球稍多于其他参赛队,一般球多于其他参赛队,而直接得分少于其他参赛队,其他参赛队发球得分虽多,但失误也较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杨昊与加莫娃在本届奥运会女排比赛和决赛中的技术统计资料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攻手杨昊与俄罗斯女排主攻手加莫娃在发球、进攻和拦网得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女排强攻不强的弱点仍是中国女排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