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Green Car新能源汽车》杂志 我是名新能源汽车的爱好者,我知道中航锂电身为国有新能源汽车第二大电池生产商,产品质量肯定是不错的,中航锂电的电池还用在世博会上,所以我对中航锂电的品牌认知有一些印象。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2月15日,锂电材料产业创新联盟成立暨专利国际合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该联盟由国内锂电材料产业6家领头企业牵头成立,旨在提升锂电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随着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其中锂电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已占据全球的40%以上,未来发展空间仍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5):544-544
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纳微结构储锂电极材料研究。在前期工作中他们提出“分级三维混合导电网络”指导下电极材料设计的新思想,通过构筑出同时具有纳米级和微米级三维混合导电网络结构的正负极材料,大大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4.
漫话锂离子电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能源和环保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关心的主要课题。二次电池对三个问题的解决都起着关键作用。顾名思义,二次电池相对于一次电池,是可再充电重复使用的电池体系。锂离子电池,俗称“锂电”,作为最新型也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二次电池,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宽,从信息产业(移动电话、PDA、笔记本电脑)到能源交通(电网调峰、电动车辆),从太空(卫星、飞船)到水下(潜艇、水下机器人)……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年初的前两个月时间,西矿集团青海锂业有限公司电池级碳酸锂热销,利润超过1.3亿元,创企业发展历史纪录。走进青海锂业深入采访,才得知青海锂业目前的高利润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据了解,2011-2015年中国锂电产业维持20%以上的年度增长率,但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大部分时间维持在4万元-5万元/吨之间。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需求传导至锂离子动力电池、锂电正极材料直至碳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09,(4):F0003-F0003
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贮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嵌入材料及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电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等。各类电池在生产和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未来的新型电池将在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面向21世纪的重大技术领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10,(17):39-40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磷酸铁锂是引发锂电革命行业的一种新兴材料,是锂电池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8.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利技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我国在该材料上的专利覆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LiMn2O4、LiCoO2和LiFePO4三种主要正极材料的技术研发现状和专利概况,对比国外领先企业的专利技术发展方向,为我国企业选择合理的研发领域、制定研发策略以及相应的专利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永春  南辉 《青海科技》2023,(5):109-114
文章介绍了“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的发展现状、技术供给、需求供给等方面的情况,进而聚焦青海省锂电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探索了“十四五”期间锂电产业发展技术路线、重点任务布局、体系搭建、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旨在更好地阐释青海锂产业从低水平向集约化迈进的发展历程,揭示加快打造绿色、健康的青海锂产业技术高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相比于其它电化学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在经济和技术层面都呈现出优异的可行性。基于此,面向储能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部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制,总结归纳出钠离子电池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方向和解决策略,进而构建具有超长循环寿命、超高能量密度的钠离子电池器件。着眼未来,深耕钠离子电池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保持我国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愈来愈广泛,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可在新电池之中重复使用,回收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资源匮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基于专利检索数据和产业调研数据,通过检索、人工降噪和筛选统计全球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技术的相关专利申请,对该技术领域专利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和储能电池对正极材料的需求和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强劲的政策利好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将支撑正极材料走向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首创的新型高能量密度铝—石墨双离子电池是一种全新的高效、低成本储能电池。与传统的锂电技术相比,这种电池不仅生产成本降低了约40%至50%,同时能量密度提高至少1.3倍至2倍。若实现产业化,新型双离子电池技术或将对现有锂电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未来的手机可能会更加轻薄、续航时  相似文献   

13.
1996年9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研制的可充电镍氢动力电池,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第一组可充电镍氢动力电池,它的研制成功为突破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为今后镍氢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组电池在装车试运行中,一次充电最大行驶里程为121公里,最高时速为112公里。电池由100个单体组成,总电压120伏,单体电池容量100安时,电池的原材料均为国产,其中用作负极的贮氢材料和集流体泡沫镍材料均为该院研制。  相似文献   

14.
浅谈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阐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种类及发展前景,并对电池材料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的核心一动力电池则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汽车动力、能源系统转型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使得电池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给力锂电池电池材料是锂离干电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占据着锂离子电池成本约30%的正极材料销售趋势,能很人程度的反应钾离了电池产业的发展现队。  相似文献   

16.
时尚绘图板     
《科技新时代》2005,(10):19-19
数字设备的发展对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松下公司新推出的OXXRIDE氢氧电池拥有比传统碱性电池更强,更持久的性能,该产品采用了全新的材料与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还是以石墨为主,但是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较低(为372 mAh/g),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硅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 200 mAh/g,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材料在锂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电极材料破裂和粉碎,从而大幅度降低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并且硅的电导率不理想,也限制了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用石墨烯对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有望缓解其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差的难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对于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提升机理,期望对未来石墨烯改性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天然鳞片石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随着石墨的改性处理方法日益成熟,可逆容量和首次充放电效率逐渐改善,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地位也日渐提高。石墨自大规模开发利用至今,有关鳞片石墨的提纯工艺已经开发的较为成熟,然而我国储量丰富的天然微晶石墨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天然微晶石墨的提纯和加工技术和工艺还不完善,影响了这部分石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从介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入手,着重分析了石墨作为良好的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其主要的嵌锂机理及提纯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电池是由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组成,并由导线联成一个回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由于电极反应有可逆不可逆之分,所以电池有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之分,可逆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不仅物质转变是可逆的,而且能量的转变也是可逆的。金属活泼性强的电极失电子(或某些非金属气体),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在负极放电液中易得电子的微粒被还原在正极放电。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电子产品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电池的各项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电池是锂电池。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相对高,而且自放电小,循环的寿命比一般的电池好等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我国的能源与环境形势下,人们对电池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而且同时也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和锂离子电池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寿命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