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阐明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体育在健康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教育路径之一,运动技能的学习表现出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内隐性与外显性,这两者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运动技能习得过程当中.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程序,可以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完成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基于此,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在分析内隐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就如何应用内隐学习激发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兴趣,提出了实践与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磊 《体育世界》2013,(4):114-115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内隐学习的涵义、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关系以及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优势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内隐学习,学校体育要重视内隐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协调效应,使用暗示教学法挖掘学生的潜能,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体育教师动作示范能力,重视隐性体育课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差异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有关差异教学理论的研究,结合本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差异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差异教学在提高大学生体能、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5.
运用IAT测试法,对体育教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攻击性相关词汇的反应时要快于对非攻击性词汇;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因素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攻击性词汇,在内隐攻击性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要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序列学习的研究范式对160名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内隐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学生的内隐学习成绩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内隐成绩好;(2)不同任务条件下,体育专业学生内隐学习成绩更稳定;(3)内隐学习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山大学学生健康意识状况与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山大学326名本科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体现认知、情趣和意志3个方面,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仍然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与对健康的认知存在不相符合的现状;而且由于性别不同,男女学生的体育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有6个主因子:兴趣爱好、项目价值、参与、满足感、个体发展、体育项目认知,这6个因子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决定了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08奥运广告宣传片对大学生内隐体育态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内隐体育态度现状上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明显偏好;男女大学生在内隐体育态度的现状上均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明显偏好;男女大学生内隐体育态度现状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08奥运广告宣传片对大学生内隐体育态度无显著影响,对女大学生的内隐体育态度无显著影响,但对男大学生的内隐体育态度影响显著,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建刚 《体育世界》2014,(12):101-103
学习效果保持时间较长、促进复杂技能掌握、具备更强的对抗疲劳、外界干扰、刺激的能力是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巨大优势。经过查阅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走访调查,对内隐和外显学习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从创建运动技能内隐学习氛围入手,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环境,促进体育文化多层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7,(12):1109-1112
利用大学生体育学习风格量表调查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风格特点,发现性别并非造成体育学习风格产生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以个人项目为主的体能类专项大学生对体育学习有着更多层次的需求,以集体项目为主的技能类专项大学生对正向反馈有着更高的需求。运动水平与体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及学习动机的高低存在联系。训练年限是促进异化需求提高的因素,但对体育风格其他维度的影响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雪上定向运动纳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葛鸿 《冰雪运动》2010,32(1):81-84
定向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是集体力与智力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有很高的育人和健身功能,深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定向运动走进高校已经成为必然。运用理论分析法,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雪上定向运动的锻炼价值以及纳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索,旨在丰富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内容,拓宽冰雪健身的潜在内涵,打造校园冰雪体育特色,推动定向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近 年来已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高校资金不足的状况,还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但我国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有很多的问题,有许多难点需要我们去克服。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难点,为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出路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定向运动的概念、功能、特点的阐述,分析了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适应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此论证我国普通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运动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校运会项目设置、竞赛形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普通高校校运会应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和大学生知识能力的特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拳、以培齐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健康认识、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特征和影响因素。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开发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方式的途径与方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深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体育课程的设置,以完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校园和谐人文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冬会对我国冬季大众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即将在哈尔滨举办的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给我国冬季大众体育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促进冬季体育运动项目与我国大众体育运动的融合与互动,为我国冬季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大冬会是世界冬季体育运动的盛会,影响巨大,能引起人们对冬季体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增强人们冬季健身的意识;举办大冬会能促进举办城市和区域体育场馆的建设,调动人们参与冬季运动项目健身的积极性,并丰富我国冬季大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举办大冬会所创造的促进冬季大众体育发展的软、硬环境和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与间接经济效应,会带动我国冬季大众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冬季大众体育环境,扩大冬季大众体育人口,拉动冬季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促进冬季大众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我国冬季大众体育发展良性循环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了研究,研究结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有偏差;忽视了一线体育教师在改革中的发言权;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制定不明确,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不匹配等问题。并对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邢震宇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3):70-71,125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文章通过对跆拳道的技术、精神魅力以及练习跆拳道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的论述,并将跆拳道与同类项目(拳击、散打等)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跆拳道运动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理想选择。建议高校体育课应该积极开设跆拳道课程。  相似文献   

20.
旨在为新培养模式下高校体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学生的身体耐力素质指标进行跟踪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国内高校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背景下,英才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同样堪忧。高校体育工作应密切关注英才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好体质监测调研,建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为新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体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