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但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注意读的形式多样灵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进行体味、鉴赏。一、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效的默读,能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  相似文献   

2.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但不管是哪一种阅读,都离不开文本。在听一位名师授课时,曾经谈到读书的三种境界:读薄、读厚、读薄。细细体会,其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性。  相似文献   

3.
充分地读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使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老师则是导演,组织、引导、点拨、调控、激趣,使学生主动地读,兴趣盎然地读.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出这样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自由的、独特的阅读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文就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出这样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自由的、独特的阅读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文就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所讲的"对话",蕴涵着深层的教育理念.它指的是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多向、深层的交流,绝不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或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也绝不是以讨论为主导,而忽视"读文本".如何使"对话"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学生是对话的主体,读书是对话的基点.因此,以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以期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是扎扎实实地进行阅读教学的一条光明大道.  相似文献   

7.
龙启芬 《贵州教育》2005,(17):31-32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读书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是我们教师须思考探究的问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指始终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教师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一、品读感悟语境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  相似文献   

9.
郑娜 《华章》2006,(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它负载了人类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精髓。学生通过这个载体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作为基础,其他任何形式的对话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一、以读为线——立足文本阅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就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的最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以读为本”形成一条线来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依然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新的教育理念鼓励…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并在对话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首先,对话不能凭空说话。教学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走进文本,实现有效对话的途径有两条: 一要读、二要思。对于教师,所谓读,就是深入钻研教材;所谓思,就是科学进行教学设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动态生成的,为了让文本活跃起来,三者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本文借用《孙子兵法》中"势"的应用,从借势而为、读厚文本;造势而发、读厚文本;乘势而上、读透文本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阅读教学中巧妙用势,解读文本,丰富文本内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曾祥敏 《今日教育》2006,(7S):68-68
一、以“读”为“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以“读”为基自不待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更证明“读”的重要意义,更何况朗读和默读等训练还是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之一。虽然在预习阶段学生已经读课文,但是,在课堂教学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田雨华 《文教资料》2010,(25):80-8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读说练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教师要多训练学生,授之以方法,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爱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就会从书的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阅读难,难阅读"这种现象就会远离他们。  相似文献   

14.
孙燕 《小学语文》2008,(10):17-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学生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5.
彭玉兰 《教师》2013,(16):60-6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学生对文本有兴趣。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美国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时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才会愿意读,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想怎样阅读更好,并从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使阅读成为积极享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学生将凭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而通过在课外书的读与写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更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学生将从读书的成果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增强读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中介,与文本有效对话,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完成相应的语言训练任务。"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是一种研究文本愉快的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有效对话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评点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读说结合,有声的组合。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三、在读中进行表演。四、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