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学森》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的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事迹。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抓住钱学森的两段语言的教学,用换位思考的教学手段,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言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  相似文献   

2.
2013年2月5日晴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导弹之父。当你在国庆60周年,看到中国的导弹车队在天安门广场隆隆地驶过,全世界都投以敬佩的目光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是钱学森,为我们祖国带来了尊严和光荣。他用他的青春、热血、生命和作出的卓越贡献,启迪我们中国人心中要装着祖国。《钱学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在美国再也按奈不住了,日夜盼望着能回到祖国。可是美国却不允许他离开,经过5年的努力,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归国航程。从此,钱学森为我国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3.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是浙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经过,赞扬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  相似文献   

4.
杨淳茗 《初中生》2009,(9):12-13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回国时说的一句感慨万分的话。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说到钱学森回国,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的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事迹。  相似文献   

6.
2009年9月,一部题为《钱学森——目光穿越时空》的电视专题片在央视播出。影片中说:“1955年10月8日,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到祖国后的钱学森,脱下西服。换上了中山装。从此。他再也没有穿过西装。”  相似文献   

7.
芮亚芸 《学子》2013,(2):52-53
任何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去体验这种情感,同时学会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实质。"钱学森"一课记叙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时刻刻不忘记祖国的高尚情怀。本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他早年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数十年来,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我国国防科研事业,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发展成为系统工程理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科学活动。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他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为了表彰钱学森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为了便于广大读者了解钱学森同志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学术成就和他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的功勋,本刊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集)》中“钱学森”一章摘要刊载在这里。标题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9.
曹喆 《神州学人》2009,(12):7-9
2009年12月1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的生日,遗憾的是,这位开创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功勋泰斗却没有等到这一天。10月31日,钱学森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10.
在叶永烈的《钱学森》一书中,有一段文字非常感人: 1955年,在钱学森回国的轮船上,还有一位菲律宾华侨林孙美玉女士。面对著名的科学家,林女士问道:“您为什么想回到中国?”钱学森回答:“我想为仍然困苦贫穷的中国人民服务,我想帮助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祖国重建,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钱学森问林女士:“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林女...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曾说:“人物的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通过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触摸并感知了钱学森伟大的灵魂. 一、语境中涵咏,触摸人物灵魂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钱学森的语言.当时,他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着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师从鼎鼎有名的冯·卡门,前途无量.但是,他此时此刻说出这番话,更见其炽热的爱国心.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一次次对比中触摸人物灵魂.  相似文献   

12.
罗春君 《广西教育》2010,(22):40-41
一、情景描述 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的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坎坷而感人的经历。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钱学森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句话正是他爱国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刘立毅 《物理教师》2002,23(7):48-50,52
钱学森 ,1 91 1年 1 2月 1 1日生于上海 ,著名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力学和系统工程学家 ,是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1 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钱学森 3岁时随父母到了北京 ,先后就读于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 .1 92 9年中学毕业后 ,钱学森为复兴祖国 ,决心学工科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 93 4年夏 ,2 3岁的钱学森大学毕业 ,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预备班 .1 93 5年 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离国赴美 ,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  相似文献   

14.
心灵的底线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底线,底线是一个人的最低行为准则。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为我国航天、导弹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当年,身在美国且被美国海军将领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他准备回国,却遭遇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几年后,满怀一腔报国之心的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正是由于钱学森  相似文献   

15.
一把握学情,明确目标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出示图片)他的名字叫——生:钱学森。师:(板书课题)谁来说说通过读书,钱学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导弹专家。生:钱学森是位精忠报国的科学家。生: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师:这节课,我们来看看钱学森的这种爱国情怀,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他的"归国路"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溘然离世,举国悲痛。钱学森对科学的求真精神,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引领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品质,是我们进行德育的最好教材。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研究、探讨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一、问在悬念处例如:在教学《钱学森》时,开课伊始学生交流了自己了解的钱学森的资料后,教师可以适时抛出问题:"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又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在这样的悬念处设置问题,为学生创设了积极学习的情  相似文献   

18.
《青年教师》2006,(7):60-61
钱学森住青年时代曾怀着报国之志出国留学,当他真正学有成就,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以后,便奋力争取叫国。他回国以后,勤奋工作,将他的知识、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甚至将个人一生所得的几笔较大收入,或作为党费上交组织,或全部捐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今年,92岁高龄的钱学森虽卧床静养,但他还时常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大事。并感口又自己对祖国人民做得太少,而人民给予他的太多了。  相似文献   

19.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体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祖国、对事业、对科学、对时代深沉的爱。爱国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奉献是钱学森精神的核心,求真是钱学森精神的本质,创新是钱学森精神的灵魂。钱学森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的历程中,大力学习、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恒久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溘然离世,举国悲痛.钱学森对科学的求真精神,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引领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品质,是我们进行德育的最好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