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民族学或民族民俗学研究就似乎是指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民俗研究,汉族成为例外。所以,尽管有关汉族的历史、汉族风俗的书籍、研究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系统地对汉族的历史,尤其是对汉族风俗史进行研究的作寥寥无几。而由徐杰舜、周耀明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族风俗化史纲》(以下简称《史纲》)就是一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东地区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该地区在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化,其中的岁时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化特色。将陇东地区的岁时风俗进行整理加工,目的在于为陇东岁时风俗化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3.
作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鲁彦的乡土小说,以丰富的浙东风俗描绘、深刻的社会心理刻画、“温情脉脉”式的批判,展示了风俗文化现实主义倾向,触摸到乡土中国的生存风貌和历史变迁。在最俗常的风俗生活的世态中感受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种族心理,乃至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文化错位中的精神危机,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建与文学审美的提升,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讲解内容的,而民间风俗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适当重视民俗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很有帮助。就目前的语文教材而言,民俗内容纷繁驳杂与教材编排的主题交织在一起,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从不同课文中挖掘出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5.
江正杰 《教育探索》2005,3(2):41-43
教育的使命在于化的传承和化的创造,同时也在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大人”的造就。化可以从总体上分为三个层次:风俗化、普通化、经典化。不能简单以发展进步和代替的观点处理古今化的关系。在历史的时间中产生的化应当构成现代化现实的空间结构。经典性的、较难的化可以包含非经典的、较易的化。非经典的、较易的化则难以包含较难的、经典的化,故教育应从较难的经典化着手才最经济。  相似文献   

6.
孙新 《文教资料》2011,(12):19-20
汪曾祺小说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叙写故乡的风俗,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深了人们对当地风俗的印象;独具特色的风俗描写背后传达出温馨与和谐的人情、仁爱与率性的人性。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的风俗小说世界。风俗描写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他的小说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国外一些语教材的编写认为: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语言离不开化,化依靠语言,语教学离不开化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唐代农诗中的节日风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农诗内容广泛,但反映民间节日风俗的颇为寥寥,这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诗人群体脱离民间的历史折光。民间节日风俗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是反观社会现实和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以唐代农诗所涉及的民间节日风俗为视角,通过典型的民间节日风俗事象的剖析,昭示唐代民间节日风俗情状及民众心理。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献中“风俗”与“民俗”存在语义差异.古人多使用“风俗”,“民俗”地位并不彰显.然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风俗”地位衰落,“民俗”地位上升,二者固有关系被倒置.这一变化的发生与近代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语义流变的角度,可以看到词语文化地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泉州民俗所经历的历史过程特别引人注目,陈桂炳新著《泉州民间风俗》是泉州民俗综合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这本学术专著充满学术灵气和思想张力,突出地体现在泉州民俗特性和流变的准确把握上。  相似文献   

11.
市井人生,闾巷风俗--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文本读解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市民学大多是写市井的,其杰作也大多是写市井的。首先,通过对市井人生、闾巷风俗的描写,写出了这个世纪中国市民尤其是最广大的下层市民的质量;其次,营造了市民生存的化环境和化氛围,展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市井间的风俗民情;再次,这类作品还对许多市井习俗习气作了充分的描写,这些习俗习气构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惰性和历史惯性。  相似文献   

12.
本对元明到民国初年皖籍作家所写的竹枝词进行审视,认为这些竹枝词内容丰富。反映了一些地方的风俗民情,对我国尤其是安徽民间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有生动记录,这些材料对研究戏曲史、戏曲化史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汉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之文学",并且作为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宫廷雅文学,必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广大社会万象。汉赋作品中保存了很多关于汉代的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及民俗信仰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记载,为现在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汉赋作品也只有放在当时的风俗文化背景下进行关照,才能深切把握其特质。因此,理清汉赋与汉代风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赋这种文学样式,而且对于我们了解汉代人民的风俗文化,重新认识汉赋在汉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之一。它的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近2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周权 《文学教育(上)》2010,(15):148-150
《龙脉》是湖北省首届网络小说大赛的参赛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了清末民初三峡地区两个关系纠缠的封建氏族因争一处风水宝地——龙脉而明争暗斗的故事。小说语言既细腻又大气,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曲折起伏的情节中穿插很多当地的历史和风俗,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三峡地区独特风土人情的瑰丽画卷。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独特的风俗文化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祝兰萍 《学子》2013,(14):124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各个领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伴随物,其魅力在于以绚丽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勾勒出时代与民族的文化心理。一、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也就强烈地受到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约定,成为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都有过新年的习俗,也都把过年叫作“正月”,两国围绕着正月都有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性活动,从两国的正月风俗中也可以找到许多近似的习俗,这些先古就存在并流传至今的风俗、活动展示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采。本文从中日两国相似的正月风俗、活动等视点出发,探讨两国正月风俗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作为整个民族复兴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凸显。西南蛮区由于历史原因保留了大量风俗习尚,针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制订和出台了旨在革新蛮区风俗习尚、推进汉蛮一体化进程的方针政策。西南蛮区民俗风尚改良运动具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般而言,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而王鲁彦的风俗小说以表现浙东风俗为主要内容,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艺术手段:作家着意于表现冥婚风俗,由于风俗自身的强大社会规约性功能,致使小说的内容被风俗内容所划定;冥婚风俗是浙东民众所信仰的,这是结构小说的现实性基础和逻辑起点;悠久的历史承传,为小说创作设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为了达到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反映风俗的真实性效果,作者采用了民俗叙事与故事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因此,风俗小说真实呈现社会习俗远胜于对人性的揭露,风俗成了小说创作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