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05年竞技健美操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5年和2001年竞技健美操国际评分规则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旨在为我国竞技健美操的编排与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法对1995~2005年在我国13种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和38种非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竞技健美操的所有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的研究主要有11个领域,对竞技健美操训练、理论等问题研究的比较深入,而对竞技健美操的规则、技术、创编、生理的研究比较少,在心理、市场、管理等方面则更为缺乏。  相似文献   

3.
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健美操的文献资料,同时对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的竞技健美操规则进行仔细地对比研究得出:新周期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变化使竞技健美操朝着艺术性更高,专业化和系统化更强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项群理论的竞技健美操制胜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健美操的特点及制胜因素进行剖析,从而明确竞技健美操制胜因素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难美项目的技术、训练、竞赛和选材情况,揭示竞技健美操的制胜因素和难美项群制胜关键在竞技健美操中的应用,以期对竞技健美操的训练、选材和竞赛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从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的修订看竞技健美操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国际体联健美操委员会分别于1996年、2000年颁布的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中难度数量、组别、重复动作、比赛项目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探索竞技健美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竞技健美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国际竞技健美操40多年来艰辛发展历史,进一步指出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以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为导向,限制动作的难度与数量,突出艺术性:观赏性,个性化;注重创新,追求完美,以质取胜,将是2l世纪国际健美操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竞技健美操规则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对我国自1986年以来采用的竞技健美操规则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历届规则的特点、规则的演变对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规则演变的主要内容及趋势等,以促进我国竞技健美操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新规则审视我国竞技健美操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运动规则既是评分的依据,又是项目发展的标志.通过对竞技健美操新规则主要特点的分析,结合执行新规则后我国最高竞技水平的2001年全国体院健美操比赛的统计与分析,指出我国竞技健美操存在的问题,为各运动队的训练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在2005-2008年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中开始对难度组合的使用加以重视并有加分的规定。随后在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和比赛中“难度组合”越来越占有重要的比例,不断提高对“难度组合”的运用与创新就显得极其重要。对已有文献研究进行综述,意为难度组合创新的训练等提供发展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是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存在的基础,是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独特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要确保竞技健美操作为一个独立的竞技体育项目,并按照其自身独特的运动技术特征进行发展,争取早日实现进入奥运会。本文试图从FIG制定的《国际健美操评分规则》入手,剖析竞技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特征,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尽快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乒协领导凭着敏锐的洞察力,高瞻远瞩,充分利用乒乓球运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以球会友、信息交流、精神享受的功能,在全国实行中国乒协会员制.本系统在较全面细致的了解目前乒乓球比赛中会员积分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科学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各级、各类会员的排名原则及各级各类比赛的权重,编制了全民健身电脑积分系统,经过一个赛季的调试,证明本系统数据可靠、方法科学,是一个具有通用性、实用性、科学性和信任感的电脑积分系统,它能够有效的调动中国乒协会员参赛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国乒协会员制在全国的推广,最大限度的保证全民健身比赛的科学性,以达到促进竞技性和群众性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适应2008年奥运会后体育协会制及其社会化、市场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有氧运动和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2名男大学生以50%VO2max、75%VO2max两种运动强度分别进行30 min的慢跑和踏级的测试,并在运动前以及运动结束后5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SEES调查,结果显示:运动中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随练习强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动,但30 min有氧运动后产生的即时效果是积极情绪和疲劳感觉增加,消极情绪降低到基线,运动结束30 min和60 min后,积极情绪增加,心理疲劳感觉降低;经检验,两种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经30 min有氧运动后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效应,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消极情绪呈下降趋势,并且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运动结束后60 min.  相似文献   

13.
增氧健身运动与身心健康生活方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氧健身运动是以增强心肺循环功能和运动时自身呼出的氧气与吸入的氧气基本平衡为重要特征的一种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文文化,以追求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本文以增氧健身运动概念的必要性,增氧健身运动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关系及差异,健康生活方式的生理生化原理,促进身心健康效能和价值,改善和促进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探索增氧健身运动对全民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环境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保持策略.提出了掌握增氧健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是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与保证,揭示了该运动属于社会中每一个人,也是在人的一生中,与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最贴近的体育锻炼健身目标,说明了一个人的体育健身价值观和他本人的健身目的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养生运动学是将东方养生文化与西方的健身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全新运动形式,是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运动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养生运动学课程作为体育院校及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的一个分支,在终身体育教育、国学思想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健美操"与"有氧操"的甄别使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健身性健美操和竞技性健美操共用"健美操"一词,而给人们在使用时造成的混淆和误区,提出建议:除竞技性健美操使用健美操一词外,其它健身性健美操都应称"有氧操".  相似文献   

16.
以雄性3月龄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WK-R),运动前即刻宰杀组(WK-B),运动后即刻宰杀组(WK-A)和运动后3小时宰杀组(WK-3H),采用恒定负荷跑台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分为一次性运动和4周有氧耐力运动。结果:(1)一次急性运动后即刻组大鼠与安静对照组相比,WK-B组血清IL-1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WK-3H组IL-1的水平虽有下降(P<0.05),但仍然高于WK-R组(P<0.05)。(2)4周恒定负荷有氧耐力运动,除第三周运动3小时宰杀组外,IL-1的水平在其他4周各组都呈现出"升-升-降"的趋势,在第三周有明显上升,第四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7.
健美操规则的修改给健美操创编带来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规则的推出,取消了旧规则中规定动作串和八拍组合,引入了特殊要求,使以往编排的动作不再显得呆板。教练员在创编一套动作时,根据新规则的要求,对难度动作的创编,艺术性、独创性的创编,成套路线设计以及音乐的制作应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18.
弱智学生有氧锻炼运动处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弱智学生的体质与运动能力均较正常学生差,因此,寻求一种适应弱智学生健身训练运动处方实属重要。以心率为指标制定运动处方,并以此处方对实验对象进行有氧锻炼6个月,同时作了生理监护实验,结果满意,该运动处方对弱智学生长期健身训练很适应并有益。  相似文献   

19.
探讨较长时间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对普通女性大学生STI是否有良性的影响,30名普通女性大学生分成实验组(15人,3次/周,90min/次)和对照组(15人,1次/周,90min/次),共16周(一个学期)有氧健身操定量锻炼.分别在锻炼前、第8周末、16周结束时测量STI指标.结果表明,8周有氧健身操锻炼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显著,直到16周结束STI相应指标才出现较明显的变化.提示:短期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较小,要使心脏发生与运动相适应性的良性变化,锻炼的周期要长,且要保证每周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相似文献   

20.
大众健美操是集舞蹈和体操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深受大众的喜欢。本文从其健身、健心和健美的特性出发,对参加大众健美操运动在身心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