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主体少数性、内容复杂性、形成迅速性、传播群体极化等特点,使它的形成模式有沉默的螺旋模式、倾泻模式、爆发模式和突变模式四种。为了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健康发展,高校必须做好议程设置,主动把握舆论话题;培养意见领袖,积极引领网络舆论;信息公开透明,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提高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采用媒介舆论与体育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1840-1927年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发现:从身体的视角看,中国近代体育话语经历了从技术主导到精神诉求再到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演变路径;从议程设置的嬗变看,近代媒介所设置的体育议程经历了从洋务时期的"西洋兵操",到维新时期的"尚力、贵武",再到清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五四时期的体育则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在媒介舆论的引导下,国人逐步认识到体育的竞技、健身、娱乐价值;从传播方式的变迁看,中国体育近代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报刊舆论的引导下,"不自觉"——"自觉"两种不同方式的呈现,彼此交互融合,共同推进;从舆论引导的主体看,则经历了从士绅精英到思想家精英再到知识精英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在公共政策议程建构方面,媒体具有大众议程的设置功能。媒体通过信息发布、舆论宣传引发公众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提供公众围绕公共问题而讨论的平台,便于公共问题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从而使公众议程上升为政府议程,转化成政府实际的政策、法律,成为政府实际的政策输出。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和调查数据,对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来至举办期间的中美主流媒体议程设置进行了梳理和比较研究.研究侧重探讨了隐含在北京奥运会中美议程设置层面后的媒体体制、意识形态、他塑等背景和中美媒体正负议程设置的客观环境,并通过分析找到了我国媒体议程设置和美媒的差异所在.认为提高我国各级官员和媒体工作者的媒介议程素养、他塑能力、媒体传播效果、借鉴美媒负面疏导理念应是后奥运时期我国媒体议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8年中国网民对韩国民族情绪的集体爆发为案例,总结了网络议程设置的全过程。概括来说,网络议程设置一共经历了四个过程,分别是:通过网络中的象征性互动形成新的意义空间;议程设置的效果在偶发事件中得以爆发,形成舆论中心;网络议程设置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影响网民对现实空间中应对问题的态度;网络议程设置中议题的衰变。特别指出的是,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而非单次终止的。  相似文献   

6.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媒介效果领域的重要理论,它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一种新的新闻途径应势而生——自媒体。于是,对于以传统大众媒介传播为背景诞生、认证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否仍然有效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讨论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自媒体环境下与传统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当下自媒体环境中的议程设置困境,并进一步提出自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新假设。  相似文献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也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大众传媒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帮助人们选择值得他们注意和关心的事,通过强化报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媒体的“议程设置”。对于北京奥运会,媒体将始终坚持“人文奥运”这一理念进行议程设置,宣扬主流文化,承载人文理念。在奥运会来临之际,思考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走出议程设置的误区,既有前瞻性,又为奥运会的成功报道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滇缅抗战研究的重视度远低于国内抗日战场,且角度较为单一。从民国时期《云南日报》的相关新闻报道出发,用新闻传播学的视野来观察新闻报道历史文本,探讨该报关于滇缅抗战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策略对当今多元化思潮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引导舆论、掌握话语主导权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的领域之一,议程设置理论重点在于大众传播对公众感觉的影响。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新兴的话题,意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受众意识形态的目的。议程设置和课程思政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传播实效,议程设置作为一种传播效果理论应用于高校课程思想中,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传播技巧上的指导,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对农民工身份的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日益凸显出来,但对农民工身份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而出现这些偏差的影响因素有待分析。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农民工媒介接触环境,探究"议程设置"理论对其身份再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深刻影响着大众传播领域,它不仅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更多的是给经典传播理论带来了危机与挑战。鉴于此,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支点,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发生的变化,提出该理论只有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互动融合的运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大众传媒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媒介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时期。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体担当力、舆论影响力、传播有效力、议程设置力以及情感表现力,有助于激发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活力,从而使其转化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后继发展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从教科书理论性强缺乏吸引力,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社会生活;学生的能动性调动不起来,填鸭式的教学仍占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难以实现教育的目标入手,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于媒体议程的作用未能得到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忽视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对教学造成的冲击;对学生的导向需求研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我国从申办奥运会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这7年来政府对舆论引导的状况,全景式地总结了政府在信息化多元化和舆论复杂化背景下舆论引导的新模式.指出其根本创新特点是北京奥运政府舆论引导理念的突破;政府与媒介关系的新框架的构建;政府舆论引导制度的推进;政府舆论引导策略的提高和手段的丰富.认为重视舆论引导将对新时期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提高执政能力以及推进我国体育、新闻事业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将对我国办好2010年广州亚运会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评论作为一种媒介直接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新闻样式,在“观点竞争”的时代备受各种媒介所重视。党报评论在党报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媒介环境之下,是否能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关系到党报舆论引导效果的好坏。重视和创新党报评论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党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媒体环境给舆论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舆论引导中的指导作用。坚持舆论引导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建立舆论预警机制,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基本方针,积极引导设置议题,争取舆论引导主动性。在创新路径的问题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把握时机、紧跟节奏、讲求策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报网互动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主流动作,基于不同模式的报网互动要拓展报媒渠道,实现版面的策划与活动的落地,必须注重传播学理论中的议程设置以及实践中的品牌打造。传媒环境中的都市报报网互动既要规避一定的风险,更要着眼于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德国女学者诺伊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或引导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舆论的形成机制,影响深远.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现今web2.0时代下,沉默的螺旋能否继续转动以及在时间空间的二元世界下的特点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微博凭借其强大影响力成为公众在网络舆论场中抒发己见的重要平台,微博中媒体报道对公众情绪产生着影响。以微博中某主流媒体关于“成都49中事件”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微博报道内容,利用Python获取微博评论,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研究领域对情绪分类的方法进行情绪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报道主题对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事件评析和坠亡过程主题对公众情绪具有正面影响,案情发布和善后工作主题对公众情绪具有负面影响。根据结论探析事件背后的社会危境,并从议程构建理论出发提出公众应勿让情绪代替理智,相关部门在通报时应做到详细、公开、透明,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应不失实、不失语和不失真。  相似文献   

20.
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新的社会媒体环境.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向个体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顺应新技术大势而兴的微博、微信在传播领域极为活跃,其碎片化的传播语境和自媒体的强大基因给国防教育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传统国防教育"上行下受"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国防教育话语权受到威胁.面对冲击,高校国防教育在充分尊重微媒体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防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合理利用微媒体带来的新的机遇,改革传统国防教育模式,加强议程设置,提高国防教育理论水平,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此实现保家卫国,增强全民爱国情怀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