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逝者如斯,人类童年在历史时光中渐渐湮没,往昔如烟,再也见不到清晰的面容。而在亘古的悠悠岁月,古人在深山幽谷、悬崖峭壁之上或绘或刻的岩画,向今人传述了远古先民的生存情境、宗教信仰和搏斗场景。岁月消磨,通过岩画上的历史画卷,依然能够让我们认识远古先民那时的生活,那时的风情。每睹之,总有神秘奇异若隐若现,总有大美大爱若存其间。我热爱岩画,访古人心迹于油画布之上,这是我  相似文献   

2.
就报社、电视台、电台三类新闻单位而言,应该说电台的广告业务是最难开展的,作为县级台来说更为艰难。我们宜兴电台1987年之前,每年广告收入只有五、六千元,而那时宜兴报社和宜兴电视台的广告年收入已达三四十万元了。究其原因,主要是3个:一是广播固有的劣势,既有声无形,又难以保存。二是广播事业发展处于低谷。农村有线广播不被  相似文献   

3.
漂流     
“漂流。是本次作文的主题,在构思它的时候,我正在湘江的夜风里拍对岸五城会的焰火,拍这个城市繁华的灯景像一片闪烁的海洋。漂流,从那时开始,或许是很久以前我就开始了实践,实践这个主题,虽然现在才被确定。”  相似文献   

4.
很久以前我便喜欢聆听钟声,起因是缘于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在所有的声音中,没有什么比钟声更接近天堂。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也这样说过:钟声禅意深浓,是一种源于生命本体的声音,一种心灵之声。香港歌星谭咏麟曾经回忆,有一次,在欧洲的一个乡间旅行途  相似文献   

5.
年夜饭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时光是留不住的,不管我们怎么珍惜它,它还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前我便喜欢聆听钟声。起因是缘于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在所有的声音中.没有什么比钟声更接近天堂。”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也这样说过:“钟声禅意深浓。是一种源于生命本体的声音.一种心灵之声。”香港歌星谭咏麟曾经回忆,有一次,  相似文献   

7.
瞿塘峡江心横着一块石头,叫滟滪堆。船只与石头的碰撞,那绝对是最可怕的艳遇了。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就记录了当地船工的一句顺口溜: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游。那时我们刚知道所谓艳遇,就是一男一女有一段暧昧时光,一个师兄将船工的顺口溜略作修改,成了“艳遇大如牛”。  相似文献   

8.
时光飞快流转,以九十高龄谢世的黄宝珣,离别我们有七个春秋了.说起当年,生活书店的小青年都得叫她一声大姐.因为她在生活书店孕育时期,<生活>周刊只有两个半人的时候就走进<生活>了.  相似文献   

9.
久居闹市,早已习惯了自家室内的大屏幕彩电.然而,儿时在乡下看“皮影戏”的情形,总让我不能忘怀. 那时村里唱皮影是孩子们的一件乐事.儿时的乡下,最难熬的是夜晚.我们只能以捉迷藏、逮萤火虫等早已玩腻了的游戏来打发童年的寂寞.只有当冬季也是庄户人较为清闲的时光到了,我们一个个才乐得欢天喜地.因为每每这个时候,村民最盼望的皮影戏班子就会出现在村口.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1995,(2)
变抽象为具体是一种本领记得我们当初在“不要这样写”的某一篇评析文章中,曾经一起研究过如何用活数字的问题。当然,那时用的是反证法。现在再让我们来正证一次,看一看法新社记者是如何把有关联合国文件的抽象的天文数字用天文学的方法具体化、生动化的。这里,我们用...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报缘在驻豫某师,我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报过”。或许是职业的缘故吧,我爱剪贴报纸,收藏报纸,完全是一个“报向”。目前已收藏的80本报纸合订本和120本剪贴本便是最好的证明。我与报纸相伴,至少要从1985年算起。我那时不过是一名刚刚步入中学的少年,那年秋季,我以优异的成绩由老家农村学校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因跟在山东省东平县广播电台当记者的哥哥住在一起,于是每天都有机会同报纸见面。由于所在广括电台订阅的报纸多,每次清理报纸,我都要跟负责卫生的刘大娘说一声,给我日下以往的旧报看。于是,随着时光的推移,我的新闻知识越…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境界     
张亮 《中国图书评论》2007,(10):124-127
十多年前,网络还没有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对那时一个因伤病不能到处溜达的大学男生来说,有趣、有益而又能打发时光的消遣方式就只有泡图书馆了.我记得自己当时挑了一种偷懒的读书方式:在阅览室按分类号一本本地往后翻.所以,那一年多的时间,我杂七杂八地读了很多书.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周黎明 《图书情报知识》2007,(3):F0002-F0002
最初接触图书馆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的我,只知道它曾经是一门历史上的显学,模糊的印象中只有“刘向”、“郑樵”、“章学诚”等一长串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学术荣光的名字。今年恰逢西方图书馆学诞生200周年,同样首先让我记起的是1807年德国人马丁·施莱延格(Martin Schrettinger)的名字。可见,“人”才是学问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最初接触图书馆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那时的我,只知道它曾经是一门历史上的显学,模糊的印象中只有"刘向"、"郑樵"、"章学诚"等一长串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学术荣光的名字。今年恰逢西方图书馆学诞生200周年,同样首先让我记起的是1807年德国人马丁.施莱廷格(Matin Schrettinger)的名字。可见,"人"才是学问的主体。而处于不同政治体制私历史文化传统下的人们,他们对于图书馆学的理解,以及建立图书馆学的途径和模式,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相似文献   

15.
十年的时光,是探索、磨砺以及辉煌相伴的十年,是一茬又一茬广播追梦人心手相传、不懈努力的十年。在中l到新闻广播发展最快的这十年里,中国之声在一天天成长。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也在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提到"山寨"这个词,不由想到小时候看<水浒>的时光,那时对梁山好汉的山寨生活十分向往一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该是何等快活.  相似文献   

17.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后来被称为是人类环境危机的第一声警报。但在当年,这本书却遭到很多抨击和嘲弄。春天没有鸟鸣又如何呢?随着时光的流失,美  相似文献   

18.
请给年轻编辑一个成才的舞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日,某高校学报开编委定稿会,时任主编的该校校长说:"当时我上学时就在我们学报上登过文章,那时是最烦人的,我们同学都怕向学报投稿,就是嫌太麻烦!"一句话,让在座的几位老编辑唏嘘不已!是啊,我们的编辑工作就是这样,必须一个字、一个数据地斟酌、抉择,有不清楚的就要问作者,和作者交流,不厌其烦,就像孔夫子一样迂不可言.  相似文献   

19.
王凯 《中国广播》2014,(2):56-60
时光转眼十年,十年来的许多事值得回忆和铭记。让我感到印象颇深、近来脉络愈加清晰的,是关于中国之声的三次标准化经历。初创时代的探索模板 一曲动听的《梅花三弄》响起,改变了半个世纪的呼号。  相似文献   

20.
翻看着手中的结婚证书,我不禁又回到了当年那温暖的日子里……我和爱人工作在同一个单位,当年我是一名司机,她是一名打字员,由同事牵线搭桥,我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由于我的工作时间不确定,而且经常要加班加点,定好的约会经常延后或取消,她都能够理解,从不埋怨。那时,她正在攻读在职本科的学习,还被列为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而我也正在积极要求进步.并准备参加自考的学习。就这样.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通过努力.我们双双完成了各自的在职学习任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我们的感情也在交往中逐渐加深。那时,我感觉每一天都是那样充实而美好.生活正向我们绽放着笑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