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上海文学》第五期中篇有四,徐则臣的《水边书》是已发表在《大家》2005年第2期的《石码头》之续作,《石码头》的珠玉在前,不免使读者对于这篇《水边书》的期望更高。《石码头》作为一个成长小说在写到"我"愤而出逃时戛然而止、余韵深长,《水边书》则以多年后"我"  相似文献   

2.
《游仙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莺莺传》是唐传奇中最富盛名的爱情小说,这两部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将《游仙窟》和《莺莺传》加以对照,不难发现,这两篇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形象、情节构成、感情模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成为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基本范式,从《游仙窟》的"纵欲"到《莺莺传》的"忍情",文人性观念从开放转向内敛,这种转变也促使了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情爱关系由重"色"向重"情"转变。  相似文献   

3.
第5期的《上海文学》,似乎又回到上海了。七篇小说中,有三篇都写发生在上海的人与事,且风格各不相同。其余的作品中,残雪的中篇《二麻进城》与李晁的短篇《少女故事》也颇为耐看。  相似文献   

4.
徐则臣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在当今文坛可谓炙手可热。目前,研究界大多将关注点放在他的"花街"系列及之后的作品,而对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步入文坛的过程鲜有论述。徐则臣将淮安视为文学故乡,在花街上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而将现实故乡东海作为写作的素材库,两地分属一表一里,在徐则臣的小说中相互融合。本文在叙述徐则臣转徙经历的同时,兼谈他的转徙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半便士     
《半便士》和《第一次打猎》都是很优秀的短篇小说,两篇小说虽然讲述的事情完全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结尾处用很简单的笔触,使情节出现大的转折。两篇小说一个写母爱,一个写父爱,表达的方式不同,却都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格字)  相似文献   

6.
正徐则臣将自己归入"理性作家"之列,他说写作时"一定要先解决‘我写这个意义在哪里’的问题"。其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也都以不同方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出现,"他们的理想主义不以道德论,不以法律论,只是骨子里头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耶路撒冷》中,徐则臣试图大规模、全景式地梳理和表达一代人的经验。书中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救赎,而在谈及信仰时,徐则臣说:"在我看来,信仰是一种坚持,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这个时代的人变得特别脆弱,特别容易放弃……我们整天抱怨外界的东西改变了生活,如果你有坚定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不能掉头》是杨映川2004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一篇中篇小说,当时正值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热潮,但一般都把这篇小说归置到杨映川之前创作的女性小说发展的一个链上,而不会说它是一篇底层小说,首先在于写作者是一个女性,而且是知识分子,这就关系到目前尚有争议的知识分子能不能表述底层这样一个问题。但是这篇小说写的是底层人物的底层生活及其具有的强烈的底层精神,  相似文献   

8.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是徐则臣小说世界中基本公认的两大版块,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用"回乡"模式将花街与北京两大空间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间"耶路撒冷",勾勒出主人公与"成长花街——出走北京——重返花街——到耶路撒冷去——到世界去"的路线。文学空间的板块扩张实则与徐则臣对历史的思考相互映衬,在北京与花街通过"回乡"模式合并的表象之下,是《耶路撒冷》为70后一代人的独特历史著书立传的明确意识。通过"内历史"与"外历史"的双轨并行的方式,徐则臣探讨了一代人建构自身的精神信仰、寻求历史主体性和合法性等命题,以"出走"的姿态让自己的创作通向了更广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9.
初二册《小小说两篇》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理解和学习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等表达方式的好教材。这两篇小说部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都以鞋为线索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主题。但在立意和写法上,它们却有明显的区别。鉴于两篇小说反映的都是当代生活,而且简短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日前上海大学为欢度五四青年节并庆祝文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举办的"文学传雅韵,馨香四十年:五四文学之夜"活动中,周大新以《小说与世道人心》为题,给创意写作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和交流。在回忆自己的创作之路时,周大新说他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1976年,那时他写了三年,才在《济南日报》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前方来信》。对于小说阅读,周大新认为好的小说是一种药,可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写于30年代;前者的主人公是农村妇女,后者生活在城市。尽管作者以及时代社会背景不同,这两篇小说都是文学巨匠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不朽的悲剧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13.
《病梦》《一句话》《三重冥想曲》,是2005年台湾中学生文学创作比赛名列前茅的作品。第一篇写个人的成长压力,第二篇写家人间的照顾,第三篇写人与音乐的情愫,刚好表现出三个层次的情感:《病梦》写姊妹之情,《一句话》写夫妻情、母女情,《三重冥想曲》则扩大为人与物间的情感。这些情感虽然都是中学生最熟悉、最容易写的题材,但她们写来不落俗  相似文献   

14.
《在柏林》是一篇有关战争的微型小说。写一位战时后备役老兵,为了重赴前线,不得不把因遭受打击而变疯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这位妇人由于承受不了三位儿子都死于前线的打击,精神失常,反复唠叨着"一、二、三",这看似好笑,其实是老妇人对死去的三个儿子  相似文献   

15.
看《收获》     
本期《收获》一扫上期的沉闷,呈现出一派茂盛喧哗。作为头条的徐则臣的中篇《苍声》,以一种生猛、冷峻、凌厉、残酷的姿态书写成长主题,"像生铁一样发出坚硬的光"。小说是作者"花街"系列的延续,徐则臣向以"少年老成"闻名,比之他以往的作品,这篇作品一反沉稳温和的风格,而有了一种倾斜之美。这种倾斜体现在,少年木鱼在善与恶的交锋  相似文献   

16.
《药》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重要的短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前夕——1919年4月25日。《默》(1900)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1871—1919)的短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鲁迅在《<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指出,在《药》的结尾留有“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本文试从时空结构、象征印象主义和“灵肉一致”三方面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来认识“阴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斐然的成就。首先《文学》篇中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即"学"系统和"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新的"文学"观念。其次《文学》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反对芜杂不裁,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重声律等思想。这些文学观在文学品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俄国,当托尔斯泰纵横文坛时,只有一个契诃夫可与之较量.这场"拳击赛"中契诃夫比较可怜,他一个穷光蛋,居无定处,初中就开始蹭住蹭吃,一有钱就得养一家子人,初懂人事就疯写小说,一年可以写出129篇小说、短剧和杂文,平均三天一篇.这样一个文学狂人,要写他的传记,你如何穿透这些浩瀚的小说和戏剧,直取其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李琨 《河池学院学报》2013,33(1):106-108
我所读到的覃秋盛的小说包括五个短篇:《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载于《南丹文学》2008年秋季号,后转载于《广西文学》2009年第11期)、《门内门外》(载于《南丹文学》2009年冬季号)、《虚掩的门》(载于《南丹文学》2012年第3期)和两篇写于2009年的《风一样的事儿》、《陈子雄的那点烦心事》。一段时间里,我每天要做的一个重要事情就  相似文献   

20.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一类人物。因此,《野蔷薇》可以说是《蚀》三部曲的续篇,是茅盾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