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目标】1.通过总分式概括,了解小说内容;通过多角度揣摩,品析欣赏语言;通过分层次表述,感受评说人物。板块推进,用"课文"教"语文"。2.抓住对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品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小说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对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熏陶情感。【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8课。【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3.领悟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4.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3课。【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多种形式读文等方法认识14个生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2.会写"心""风"两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卧钩儿"和一个偏旁"风字框"。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颜色或者外形的特点。并感受作者描写蔬菜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积累语言。正确、美观地书写"心"和"风"两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2.品读语言,进行朗读训练,分析"梨花"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3.理解文末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作用。【教学方法】话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西南边疆,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发生在那个美丽地方的美丽故事。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学习课文表达方法,并仿写。【教学重点、难点】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奠定赞赏"奇松"基调  相似文献   

6.
<正>【教材分析】《我有一盒彩笔》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儿童诗。小作者手握画笔,画"美丽的今天""明天的理想"两幅画的情景,抒发儿童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未来的情感。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使诗歌充满感染力。【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积累"直线、连绵起伏、宝藏、饥荒"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幸福生活,抒发美好心愿。3.发挥大胆的想象,仿写诗歌。【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美景。2.了解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本文描写阿里山风光的方法。3.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重点】1.了解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本文描写阿里山风光的方法。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难点】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何建军 《广西教育》2013,(17):44-45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在品味课文语言精妙的过程中感悟"花的勇气",学习阅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理解词语、诵读品味、表达运用等方式感受丹顶鹤的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3.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习作七"。【导学目标】1.能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之中,发现其特点。2.学习并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及心理活动),完成习作,突出人物特点。【重点、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写出鲜明的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11.
推荐书目     
【书名】教学点津:跨文化交际教学实用方法【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美]布朗(H.Douglas Brown)主编,[美]温特格斯特(Ann C.Wintergerst),[美]麦克威(Joe McVeigh)编著本书为英语教师介绍了如何建立跨文化理解的实用方法,将传授文化的具体技巧与当代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起来,是一本实用性非常强的参考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本书涵盖的主题包括语言,非语言沟通,身份标志,文化冲击,跨文化调整,传授文化的传统教学方法,教育及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2.
一、回环诵读,重组文本语言朗读,是语言实践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诵读的方法方式,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荷叶圆圆》是一篇儿童诗,语言清新活泼,富有节奏感。如"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一句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荷叶的形状美和颜色美时,如果一味地诵读,学生必将进入朗  相似文献   

13.
戈冬莹 《学语文》2023,(1):18-22
<正>【教学目标】1.积累三篇典范游记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丰富文言文素养。2.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涵养语言读写与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片段,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2.领略山水之美,体悟作者寄寓山水之情趣。【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方法】研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设置)近期,我们学校的旅游社团制定了本周的活动主题:“与古云游,参乎造化”,即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与古人同游,欣赏大美自然。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内容】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第四册:《动物的伪装自卫术》《冬虫夏草是如何长成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等五篇文章,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2.积累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把书"读薄"的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学会"罐"等8个生字,会写"股"等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品读课文精彩词句,积累语言。3.初步感受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初步体验泉水欢快、急切的心情。【教学流程】一、渲染情境,歌曲导入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好吗?(大屏幕播放课文插图,配上歌曲《泉水叮咚》。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感受泉水的美。请看老师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理解语言与文学的重要关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具体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3.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教学重点】1.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2.语言的抑扬美。3.语言的整齐美。【教学难点】1.文中引用的古诗文与所证观点的关系。2.古代声韵如何构成诗句抑扬的美。3.不完全句、使动用法与文学的关系。【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自学与串讲相结合。2.通过解析一首古诗来分析语言的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3.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断。媒体设…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写好2个生字。2.感悟散文语言的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以"奇怪"和"不确定"为线索理解内容,领悟蕴含的道理。4.体会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品析种树人的话,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育人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识作者,知文体,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散文,它是被称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的作品。对于林清玄和他的作品你有哪些  相似文献   

18.
<正>【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现、第、任"等9个生字,会写"现、之"两个字。2.能在预设情境中读出童话的趣味,并运用"____来____去""______极了"短语形式练习说话。【学习重难点】1.会认本课"现、第、任"等9个生字,会写"现、之"两个字。2.运用"____来____去""____极了"短语形式练习说话。【教学准备】1.字卡2.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积累字词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一、二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标题】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者】李延华’【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2.13~16【转载期刊IDI社会主义研究第11期[文章标题】悲欢交集的诗季[作者]杨匡汉【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1一H【转载期刊】J1中国古代、当代文学研究第H期【文章标题】鲁迅研究的世纪玄览【作者】张梦阳【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12~巧[转载期刊】Jl中国古代、当代文学研究第1期【文章标题】现代汉诗语言的“常”与“变”【作者】沈奇【原发刊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 .1 .1一6[转载期刊IJI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