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日,很无意地,我闯进了一个网站.也许是那淡淡的棕黄色网页吸引了我,也许是"真诚、低调、自然、平稳……"、"大视野、宽平台、高境界、多功能"的字眼打动了我,我的"脚步"停留下来了.在这里"漫步"了一圈,进入<档案界>论坛,我就不想离开了.  相似文献   

2.
得知通讯<"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我激动得整整一夜都没有睡着觉. 曾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欣慰.荣幸是因为我得到了采写<"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的机遇,欣慰是因为我没有辜负报社领导对我的期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档案工作已经八年了.八年来,档案工作在我生命的路途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我撰写的论文在省市获奖;我所在的档案室被认定为科技事业单位"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我本人获沈阳市"九五"期间先进档案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4.
想起张乐平,眼前就浮起一张眯着眼睛的笑脸.他见人就笑,开口就笑. 1988年,老同学陈赓第从香港来上海,要拜访"三毛之父"——漫画家张乐平.我带他走进五原路张家寓所,老张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说:"我要感谢你,你救了我一命."我听了,莫名其妙,却是又惊又喜,我何时曾救过张乐平的"命"?老张就讲了在"五七干校"时的一段往事. 1969年秋冬,我们一大批编辑记者"臭老九",在毛泽东"五七"指示的"指引"下,被送往奉贤海边的"干校"劳动改造.《解放日报》的人员编列为十七连,我和张乐平都"荣列"为十七连"战士".我是已经"靠边站"的文艺部副主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还有"历史问题"有待再查清,必须进"干校"边劳动边检查.  相似文献   

5.
寡人有疾     
一尘兄给我找台阶,说我忙.我本应该顺坡下驴的.然而,在档案部门摸爬滚打了20年,经验告诉我,这个地方是忌提"忙"字的.所以我的口头禅就是"不忙""没事儿".只好意思偶尔关起门来对办公室的人说忙.  相似文献   

6.
"少吃"长寿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30前,我以一名留校青年教师的身份迈入了学校图书馆的大门,从此走上了一条辛勤耕耘的"奉献"之路.悠悠三十载,浓浓图书情.30年来,我与图书馆一起成长,互相见证着各自的变化和发展.我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和壮大.这个从"近100平方米"扩展到"3万余平方米"、从"五六个工作人员"到"五六十个图书馆员"、从只有"数万册图书"到拥有"140余万册文献"的图书馆,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无尽的感想.  相似文献   

8.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曾在一次闲谈时考我:"唐老鸭,你知道<实践论>吗?"我说我知道."那你告诉我,它讲的是什么?" 我说,第一句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不过全篇精髓是"知和行"的道理,"实践-认识-实践"的道理.一句话,"知"和"行"概括了全部人生.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新闻工作7年了,2008年"5· 12"汶川大地震时走遍8个极重灾区,并在地震一周年时"穿越地震带"重走灾区,见证了灾后重建.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我同样在第一时间赶赴雅安,挺进震中. 开赴抗震救灾一线 4月20日,周六,终于可以睡个懒觉了.然而,猛烈的摇晃,晃碎了我的美梦. 梦中金黄的油菜花一下子变成了眼前蓝色的窗帘布,玻璃也发出嘎吱声."糟了,地震了".翻身起床,顺手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 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我知道,这么猛烈的地震我是不能从6楼往下跑的,只能等待,等待第一波强震的过去.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2008年我就已经跨入不惑之年.2010年,我在图书馆工作了整整20年. 月夜,推窗而立.我想:也许,该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了. 我是1990年7月从四川大学图书情报系毕业的.四年的大学生生活,心底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画面.而学校图书馆是其中最美的一帧.  相似文献   

12.
何永炎 《今传媒》2007,(3):32-32
报刊审读工作给我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一种乐趣.它使我的"工作并快乐着"的人生主题曲又可以继续快乐地唱下去.我本来就有爱读书看报的习惯,现在叫"审读","读"之前冠之以"审",实际上是多了一份政治责任.虽然现在媒体大多是政治上强、学有专长的人在办,但有一份责任在肩,我的书报刊阅读就要特别留神了.  相似文献   

13.
<邯郸师专学报>创刊于1991年,2005年升格更名为<邯郸学院学报>.近几年来我刊以"弘扬学者精神.关注学术研究"为办刊宗旨,本着"人无我有,我有且优;他有我优,他优我新"的原则,精心打造了"学术名家研究"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14.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15.
几点建议     
我在乡镇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虽然不是档案工作者,但文秘工作的性质使我对档案工作十分重视和感兴趣.贵刊我是每期必读,认真学习,"写作讲座"、"文史知识"、"照片档案"、"文苑"等栏目都是我很喜欢读的,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一年多来,贵刊质量不断提高,更具指导性和可读性,我对贵刊也更加喜爱和欣赏了.  相似文献   

16.
曹大营长     
"小兔崽子!"我蓦然一惊,回头,不是喊我,一个老头呵斥往他金鱼盆里扔石子的小孩.小兔崽子,我多少年没听到这个词了.别人管我叫"原老师".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我带着"世博会"的采访任务在美国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然而,海地大地震的消息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震发生48小时后,我已然踏上了前往海地的航班.那时的我不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向谁求助,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落脚,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新闻中说的治安事件,心里只想着太子港.又过了一个48小时,夜幕中,我作为上海第一家媒体记者,进入了海地.从"世博会"到"太子港",我接受到的是被连降几级的落差,可是,就在这个克服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份感悟和经历,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妈妈的心脏不太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家庭比较困难.我和妈妈参加"张刚大篷车"的活动已经好几次了,对"张刚大篷车",我心底充满了感激.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 在从事档案工作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时刻品味着作为一名普通档案人的酸甜苦辣. 同学聚会,听到辞职经商的一人不经意地说,某天,她一笔订单赚的钱相当于我月工资的三四倍.我表面装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嘴上却因为自己心里涌出的酸意,大肆"打击"她已被资本主义"拉拢"、"腐蚀"了.  相似文献   

20.
张山 《档案天地》2011,(2):5-8,20
与射击阴差阳错的"邂逅" 我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普通家庭,上面有两个哥哥,我在家排行老三.我走上射击道路,纯属是一次"意外"事件.在进入射击队之前,我在四川南充的一所很有名气的中学--南充一中学习,而且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在中学当老师的父亲自然在我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说白了,就是看着我最后考上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