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进 《考试周刊》2015,(14):173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极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相似文献   

2.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更加明显,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其中,归因偏差是形成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要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归因分析,查找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弱势群体心理归因偏差校正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代我国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根源剖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蔓延 ,并非偶然 ,有一定的社会与心理基础。笔者着重探讨了当代我国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根源 ,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现在经常人看到许多有关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这些报道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大中学生已成为中国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等。而事实上,大中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心理问题是分层的,它包括:⑴一般心理问题,通常指由适应引起的负性情绪;⑵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与人格障碍;⑶重症精神疾病。世界上不存在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产生一些一般心理问题。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青春期(12~22岁)本是人一生中波动最大的年龄段。…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各种事件找原因,力求通过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因素.大学生也不例外,面对学习成绩的高低、人际交往的成败及其他重要事件时,都会努力找出原因.因此,归因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能对大学生从归因的角度进行心理问题的探索,找到形成问题的根源并进行积极的干预,将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7.
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学生就已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同他们的品德行为(以下简称品行)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校内外的学习和生活,有良好的品德;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却不能正常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出现许多不良的品行。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品德发展的关系,洞悉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心理问题引起的不良品行的具体表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克服德育工作表面化,从深层角度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小学生心理健…  相似文献   

8.
当前个人品德的探讨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德性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德性途径的视角,但却往往忽视和缺少规范伦理基础上的德性理论的研究,德性理论不仅存在于德性伦理学的领域内,同样规范伦理学也拥有自己的德性理论。康德的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性理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义务论基础上的人的品德理论,从义务与德性的统一来界定人的品德,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规范与德性的关系,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个人品德理论、促进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品格、行为者与德性卓越、德性与人类繁荣等基本问题上超越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其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以成就有德性的人为目的,是个人品德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1.
如何调适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系着大学生是否健康成长,也是能否将政治思想工作做好的关键;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有些不良行为是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教师要把握准心理健康标准,明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正确区分成长过程的正常行为与心理问题、品德问题行为的差别。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不宜轻易使用“批评方法,”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笔者分析了归因论的形成及其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剖析了归因论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对正确"归因"改进英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实践与探索王斌,李勇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大中学生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据调查有30%以上在校大中专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约每个学校都有因为心理障碍严重而导致被迫休学、...  相似文献   

15.
赵建平 《文教资料》2006,(32):97-98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他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学生心理问题数量的增加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有学校教育制度缺陷和家庭对孩子不良影响的因素,也是由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马加爵杀人是由于心理问题所致.在此案发生之前,不少大中学生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这些孩子在走极端的时候往往是选择自杀,也就是选择把烦恼,不平衡的心理压力留给自己一人承担,而马加爵的行为却改变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7.
薛亚萍 《考试周刊》2013,(48):177-178
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会导致情绪、性格、行为与品德、人际交往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要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开设上网指导课,监督其上网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区活动,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活环境的日益网络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分析青少年特有的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及青少年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依据青少年品德发展基本规律,就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和不良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品德发展受阻成因做了细致剖析,对如何趋利避害利用网络,促进青少年品德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一位大学生的咨询案例的剖析,挖掘当代大学生自私冷漠产生的根源,记录了咨询的经过,指出了解决这一典型心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同时可以看出,解决独生子女身上自私冷漠的习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精神根源上可追溯至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现代人把自然生态作为征服的对象,而忘记了自己永远是自然之子。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哲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模式。人作为自然之子、与自然物共处的生态系统成员,同时肩负着自然呵护者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